波蘭總統大選未能過半 親歐派仍有力反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於1990年全民直選中當選波蘭總統以來,波蘭過渡民主體制已有30年。當地於周日(28日)舉行總統大選,獲執政法律與公正黨支持的現任總統杜達(Andrzej Duda)尋求連任,力敵由中間派公民議壇黨候選人佐薩斯科斯基(Rafal Trzaskowski)等多個對手。儘管法律與公正黨近年一直壟斷波蘭政局,不過由於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波及,杜達未能於首輪投票中取得過半得票,要留待7月12日次輪投票再作一番龍爭虎鬥。

波蘭總統大選受外媒所關注,更有將之與歐洲前途與之掛鉤之說法,原因為歐洲自由派精英視此場大選為力抗近年興起的疑歐專制主義傾向的角力場。匈牙利的歐爾班(Viktor Orban)便在近年力倡「非自由主義」(illiberalism),在其青民盟擁三份二國會絕對多數的優勢下,於國內大行壓制公民自由、掃除三權制衡等多項政策,如橫加在法院安插親信、取締親西方自由派媒體及大學,在疫情下更一度暫停國會,以歐爾班發行政命令統治。

同為前東歐共產陣營的波蘭亦在走相似的軌跡。自2003年萊赫卡欽斯基(Lech Kaczynski)一手創立法律與公正黨,並於2005年當選總統以來,一直權傾波蘭朝野。直至其及一眾政府高官於2010年空難中喪生,其於2006年至2007年間誓任總理的孿生兄長雅羅斯拉夫(Jaroslaw Kaczynski)依然手執法律與公正黨的政黨機器,成為波蘭政壇中的太上皇。而在卡欽斯基兄弟掌政下,法律與公正黨亦日益右傾,大打宗教、排外、打壓弱勢群體的歐爾班路線。

波蘭大選:圖為6月28日,杜達在總統大選首輪結束投票後擺出勝利姿勢。(AP)

歐洲兩大路線之爭

曾遭德俄等強鄰數度瓜分的波蘭,地域間的經濟及文化差異至今依然嚴重。以維斯瓦河為界,曾受德國人統治的西岸經濟較為發達,國民生產總值差異比東岸有三對一之多,因此思想亦較受西方影響,較為親歐開明。而東岸則長期受俄國統治,經濟發展較為落後,除了華沙、羅茲等大城市外,多為天主教的農村人口,因此亦成為法律與公正黨重要的票倉,以打保衛宗教、傳統、波蘭民族身份,抗撃西方的自由思想的「文化戰爭」為號攫取選票。

此「文化戰爭」策略,最主要反映於法律與公正黨的強硬反同言論上,如總統杜達在選舉前便提出要提防「性小眾意識形態」,認為同性戀比共產主義更危險,又指性小眾不可跟平常人一樣平等,已在歐盟鄰國間引起軒然大波。而法律與公正黨在2015年國會大選中歷史性首度取得多數議席後,更開始向司法機構開刀,革除五名前任政府委任的法官,又禁止憲法法院公開其反對政府決定的裁決,迫使歐盟對之展開調查,又威脅褫奪其歐盟投票權。

2015年的難民危機中,波蘭又與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連成一線,公然違抗歐盟接收難民的配額政策,令波歐關係一度緊張。而剛好一手創立公民議壇黨,由2007年至2014年間擔任波蘭總理的圖斯克(Donald Tusk),當時為歐洲理事會主席,更令國內右翼疑歐的法律與公正黨與親歐中間派的公民議壇黨對立更為鮮明。本次選舉現任總統杜達與圖斯克力挺的華沙市長佐薩斯科斯基對決,正好為外媒形容為歐洲兩大路線之爭,對歐盟的前途有指標作用。

波蘭大選:華沙民眾6月28日到票站排隊投票,他們都有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AP)

加上杜達本來的親美立場,亦令現時歐美關係陰霾不定之時,添上了一定的大國博弈影子。上周三(24日)杜達在大選前夕遠赴美國,成為疫情爆發以來首度訪問白宮的外國元首。美國總統特朗普更大讚杜達,又承諾在德國撤軍後將改派數千美軍駐兵波蘭為之助選。同樣排外民粹,好打「文化戰爭」的特朗普跟杜達惺惺相惜不難理解,而波蘭亦是少數對特朗普持正面印象的歐洲國家,此也令對特朗普嗤之以鼻的自由派精英為之側目。

外有歐美領袖面和心不和,內又有歐波關係又幾歷波折,加上波蘭、匈牙利等民粹專政傾向的政府對歐盟核心價值的挑戰,此場波蘭大選被視為波蘭、歐洲、美國,甚至西方世界的兩條路線對壘,或許不算誇張。而首輪投票中中間偏左、左翼等候選人皆鎩羽而歸,亦令波蘭中間親歐派及右翼疑歐派的兩黨制更為確立。本來民調中可輕鬆連任的杜達受疫情拖累而未能過半,也為此大選留下懸念,續為年底另一場右翼大戰中間派的美國總統大選作前哨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