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積極支援地區足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疫情影響下,本港不少行業大受打擊,職業足球亦非例外。港超聯除了停擺多時,最近和富大埔與佳聯元朗兩支地區球隊更決定棄戰來季港超聯。兩支球隊縱然表現出色,惟亦不敵資金問題慘須退賽,反映的除了是本地足運的困境之外,更折射出地區球隊升級後須自生自滅的悲歌。然而地區球隊的角色獨特,政府有需要予以更大的支持。

繼早前宣布不會參加港超聯復賽,和富大埔與佳聯元朗最近通知足總不會參與2020/21年港超球季,意味港超聯來季未必能維持10隊參賽之外,未來很大可能只餘下南區一支地區球隊參與頂級聯賽。兩支球隊的棄戰港超聯,相信除了造成不少職、球員失業,更會令港超聯喪失兩會不少球迷的支持,勢教球圈低迷雪上加霜。

球圈因疫情停擺,不少球會缺乏收入、補貼,但仍須支付職、球員薪酬,財政自然變得捉襟見肘,贊助商的支持因而變得至關重要。但以和富大埔為例,其國內贊助商多次出現「拖糧」問題,在疫情影響下更出現缺乏資金流的問題,自2月起未能穩定匯出資金,據悉目前球會欠薪問題仍未解決,故會方無奈先後申請退出復賽、甚至來季賽事。

大埔退賽:和富大埔上季勇奪港超聯冠軍。(資料圖片)

政府須負起責任

地區足球乃為政府一手一腳創造的產物。為提升本地聯賽的水平,及提高地區群體對足球的興趣,政府自2002年協助足總成立地區足球隊,代表18 區區議會參加足總的聯賽,民政事務局更自2011/12 球季向18支地區足球隊提供資助,至今參與各聯賽組別的球隊的最高資助額分別為165 萬(港超聯)、55 萬(甲組)、38.5 萬(乙組)及 33 萬元(丙組)。

然而港超組班費用動輒達千萬,贊助商的支持固然為重中之重。而對於業餘出身的地區球隊來說,即使征戰頂級聯賽,球隊所獲的政府資助仍是寥寥,距組軍所需的金額甚遠之餘,更不用說部分港超聯球會坐擁數千萬組軍費。故不論是營運需要,或是要拉近與職業球會之間的水平差異,地區球隊必然更加依賴外來贊助。

觀乎成立於2002年的大埔足球會的發展,多年來從低級聯賽慢慢躋身至本地頂級聯賽(以和富大埔之名),曾先後取得過足總盃冠軍、高級組銀牌等殊榮,其後雖輾轉降回較低級別聯賽,然而「綠衫軍」在16/17球季成功捲土重來升班,成績步步回穩,至18/19球季更成功封王,成為首支奪得港超聯的地區球隊。但即使這般戰績不俗的班霸,其生死仍無奈取決於贊助商手上,就足見贊助的重要。

政府一手創建地區足球,在體制上亦容許地區球隊晉身職業世界,惟當球隊成功躋身頂級聯賽,卻須自行適應職業世界的營運方式與競賽水平,政府並無提供更大的協助。此做法不但讓業餘球隊「自生自滅」,本質上更是與不鼓勵地區球隊參與職業聯賽無異,即如希望地區球隊永遠處於業餘水平無異,這實在難言有助提升本地足運水平、發展。政府實在有必要向地區球隊(特別是躋身港超聯的球隊)提供更大的協助。

毋庸置疑,在公平的大原則下,政府不應「偏幫」個別球隊。更重要的是,港足職業球會須依賴贊助商的情況不獨出現於地區球隊身上,而「老細足球」更是球圈長期一蹶不振的後果,在港超聯商機有限下,贊助商更隨時因不同原因突然撤資「唔玩」,故要解決地區球隊所面對的困境,始終不得不從改革足運發展方針着手。

地區足球增加關注

然而,不得忽略的是發展地區足球的優處。地區足球紮根社區,並由低打起,自然容易凝聚地區球迷支持,這亦是前民政局局長曾德成曾加予寄望的面向。事實上,雖然港超聯入場觀眾人數雖遠遜政策目標,但地區球隊的主場賽事的入場人次卻往往高於平均數,如18/19球季港超聯場均只有936人,而觀看和富大埔賽事的場均人數卻達1,277人,可見發展地區足球對增加港足賽事吸引力的作用,這正與改革球圈發展的方針不謀而合,政府有理由援助地區球隊更多。

坊間有建議政府應設立區隊配對基金,在地區球隊覓得資金時,政府同樣作出相若數額的資助,這既能直接增加對地區球隊的財政支援,亦能讓球隊繼續有動力積極尋找贊助,減低直接提供資助所產生的不公平,這為一石二鳥的方法,政府理應積極研究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