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宿舍未必足以釋放經濟動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歷盡三屆政府,首個青年宿舍項目、由青年協會營辦的大埔PH2今年3月正式入伙。政府青年宿舍供應本被批評杯水車薪,且營辦團體在自負盈虧下,租金亦未算非常廉宜,未必能幫助青年儲蓄。政府應考慮提高資助,釋放青年的經濟動力。

港府早於2011年提出青年宿舍計劃,全數資助非政府機構在未盡其用土地上開設青年宿舍。惟輾轉九年間,三屆政府只成功開展七個青宿項目,估計可能供的宿位僅有3,366個,而原定於2016年完成的青協大埔墟項目更多度延遲,直至去年尾才竣工,於今年3月正式入伙。

PH2總共提供78個單位,多為單人單位,另有兩個雙人單位及兩個三人共居單位,目前居住了72人,年齡中位數為25歲,住客平均每月收入為16,462元。另外,單人及共居單位面積為187至232平方呎,每人月租介乎4,248至5,831元;而雙人單位面積則為398平方呎,租金介乎8670至8711元。

香港青年協會大埔青年宿舍模擬圖。(政務司司長網誌圖片)

根據政府計劃,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須把租金水平訂在不超過鄰近地區面積相若單位市值租金的60%。以雙人單位租金為例,參照中原地產大埔區的租盤資料,現時實用面積為400平方呎左右的租盤呎租大約介乎35元左右,即一個約400呎的單位租金大約為14,000元,青協項目雙人單位的租金為其62%,考慮到青協以過去數據釐訂租金,故可料租金水平符合市偵六成的要求。

供應有限 租金難擔?

政府設立青年宿舍計劃,目的除了滿足在職青年對獨立居住空間的追求,亦希望租戶能「可為達致其中期個人發展目標積累儲蓄」。以項目中最便宜的單人單位為例,4,248元的租金佔住客平均月入26%,似乎亦相當符合房屋的可負擔原則(即房屋開支不應超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三成)。但香港百物騰貴,青年在畢業收入有限,其他開支亦不見得少(如償還學償)。關注青年住屋聯席曾作研究,發現超過1,600名市民(當中有352名為18至30歲的青年)中,近八成考慮申請青宿的受訪青年認為自己的可負擔的租金水平少於$3,000,反映約五千元的租金水平,對青年儲蓄以實踐其人生目標的作用未必很大。

但調整租金水平,亦非營辦的非政府團體所能「話事」。被指青宿租金過高,青協督導主任黃秀儀表示其項目租金定價縱為市值55%,但亦因管理、維修費用仍須以市價支付,而且政府亦無資助其地租及差餉,而且住戶僅約80人,故這些雜費仍須由租戶攤分,更不用說租金收入除了要應令宿舍的日常營運及服務開支外,更亦撥備作維修儲備之用,故租金水平自然較高。

青年宿舍本質上可豐富房屋階梯,讓負擔能力有限的青年在住屋上有更多選擇,且釋放他們的經濟能力,政府不應讓政策淪為雞助。港府須積極增加對青年宿舍發展的資助,除了在營運成本上提供更多資助與優惠外,更須恆常化青宿的興建,為更多青年提供私營及公營房屋之外的選擇。長遠上,政府亦須多管齊下,如實施租務管制及發展更多資助出售及出租的房屋,方能為下一代建設能夠輕易安居的房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