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偏見無助戰勝疫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第三波疫情持續,新增確診個案連日過百,惟港府應對失當,無論檢測次數和病床數目都不足以應對嚴峻局面,是否要求中央加強支援遂成輿論焦點。本來,在「港人治港」原則下,香港能夠自行處理的事當然無須中央費心,但基於疫情可能進一步惡化,兩地在情在理應該排除民粹式干擾,加強協作,包括在必要時邀請內地醫護參與抗疫。可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卻在周一(27日)記者會上聲稱內地醫護來港「不是議程要講的事」,似乎未有正視目前的需要,甚至顯得不必要地投鼠忌器。

香港社會對內地的成見根深蒂固。在醫療領域,不少人覺得凡是內地的就是不可靠,其中內地醫護來港更被一些人上綱上線,演譯成「模糊『一國兩制』界線」。這些偏見既源自香港醫療水平曾在歷史上明顯領先內地,也源於內地維持威權體制,以及近年陸港矛盾升溫事實。基於上述成見,許多本來可以合作的領域被人為地架置障礙,總是難以推展和深化。

單以抗疫而言,目前除了個別省市,內地疫情整體受控,它甚至有餘力支援其他國家和地區。但不少香港市民不願承認內地處理得好的事實,情緒化地排拒來自內地的一切。

內地抗疫表現佳

平心而論,張建宗沒有否定合作,例如他在記者會上提及內地公司幫助香港進行檢測、中央派專家在亞博館興建「方艙醫院」,以及可在研發成功後為香港供應疫苗,這些都值得鼓勵和支持。但對於醫護到港一事,其「不是議程要講的事」的表述卻有如一種排拒態度,彷彿默許了社會上早已存在、針對內地人員的歧視和傲慢。

事實上,內地在幾乎所有領域都與香港緊密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地確實是命運共同體。認清香港的政治地位、敞開心胸認識內地,擴大合作、收窄分歧是香港人應該走的務實之路。張建宗作為香港政府第二號人物,應當以智慧化解社會偏見,促使抗疫合作成為陸港兩地重建互信契機,而不是排拒合作。如果任由膚淺主導政府,如果任由偏執主導輿論,只會令兩地死結永遠難解,而近年備受質疑的「一國兩制」也無法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