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對香港不無啟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周五(8月28日)因健康問題辭去職務,在其新聞發佈會上,安倍除了感謝各方多年來的支持,同時亦就任期內離職而致歉。雖然近月有逾半國民不滿當局的抗疫表現,但安倍始終成為日本史上執政最長首相,關鍵在於「安倍經濟學」。

安倍晉三剛在上周一超越其外叔公佐藤榮作,成為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但在最後的記者會上,安倍不僅沒有吹捧其政績,反而更就抗疫時候離任向公眾道歉,並對不少政策未能實現表示可惜。不過,比照安倍第二任期前後日本的經濟環境,若非一場新冠肺炎來襲,安倍經濟學或許能助日本走出「迷失20年」。

安倍晉三辭職: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20年8月28日宣布因健康理由而辭職。圖為當日,安倍晉三在東京首相府向國民鞠躬。(Reuters)

安倍「三支箭」

縱然安倍於2012年再度拜相,但日本的經濟卻早在其年少時已見積弱。1985年美國為解決巨額貿易,迫使日本吞下《廣場協議》,但日元大幅升值後,不只嚴重削弱該國賴以維生的出口行業,更在金融和房產市場掀起投機熱潮。但好景不常,上世紀80年代日本因貨幣購買力大漲而換來的經濟榮景,不消五年便因資產價格嚴重偏離實體經濟,迎來經濟泡沫爆破,而該國GDP增長更由1988年6.8%,緩緩回落至90年代的通縮期。

日本經濟雖在千禧年初曾一度迴光返照,但總體來說仍是徘徊在通縮邊緣,而安倍於2012年提出的「三支箭」,已可算是日本踏入迷失20年後,最全面的改革措施。具體而言,安倍的刺激經濟政策包括大規模量化寬鬆、擴大政府財政支出和促使民間投資,另有提出通漲目標、女性就業比率等指標,來衡量改革成效。

+2

日元貶值的優勢

雖然日本在2012年後的GDP增長未見突破,但安倍經濟學的部分成效仍可見於其他經濟數據。自日本央行大行量化寬鬆後,日元貶值不但令出口價值指數從2015年的低位130,慢慢爬升至2018年的154;而外國遊客到訪的人數亦由2012年的830多萬,躍升至去年3,100多萬人次,香港遊客亦由48萬大增至229萬人次。更重要的是,日本看重本土工業的傳統,同使日元貶值並未使入口貨物的支出大增,國民實際工資仍見增長。

在就業數據上,雖然日本長年的失業率皆維持在5%以下的「自然失業率」 ,但安倍經濟學推出後,該國的失業率亦由2012年的4.3%,降至去年的2.29%,即便全國各國經濟因疫情而停擺,日本6月的失業率仍能維持在2.6%,就業市場均較本港和歐美國家穩定。與此同時,女性佔總勞動人口的份額亦由2012年41.9%,上升至去年的44%。即使日本的GDP仍未見擺脫反覆的格局,但這些數據亦可算是經濟漸見轉向的苗頭。

若非一場新冠肺炎突破來襲,本年或許是安倍政績的「收割期」。據本來的盤算,安倍經濟學中以上調消費稅來平衡政府開支的做法,本可借東京奧運帶來的龐大旅遊來抵消,惟疫情大流行下,據摩根大通估算,奧運延期舉辦已令日本的年化經濟增長減少0.8%,間接令經濟防疫時期百上加斤,更或有機將安倍經濟學的成效完全抹除。

但無論如何,安倍經濟學的視野無疑是日本急須的改革藍圖。安倍敢於突破固有框架,以進取的方式扭轉經濟結構,更是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學習。香港「食老本」倚重舊產業而忽略發展新經濟,政府抱守財觀念不肯承擔資源分配角色,何時我們的高官才能提出一套適用於香港處境、能使市民(尤其基層)受惠的「香港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