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五(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剛破紀錄成為日本史上最長在位首相後便宣布辭任,成為注目的國際大事。由於坊間早已預期安倍可能因疫情引致的經濟問題而辭任,故此這次他宣布辭任其實並不意外。更令國際所關注的是,安倍的離去會對東亞政局起什麼樣的改變。

安倍晉三今屆閣期2021年完結,今年本應是「收官期」。日本8月原定舉辦奧運會,乘上「奧運景氣」的經濟效應,他更可能因此順利推動夙願已久的修憲主張,以日本最長在位首相的身份光榮退休。然而,今年爆發新冠疫情,日本政府在防疫問題上做得遠不算理想,期待已久的奧運亦要延期,作為近年經濟重點發展的國際旅遊完全停頓,大大打擊了日本經濟,對安倍的執政地位形成重大打擊,坊間早已在猜度安倍會否因此辭職。安倍今次以健康問題辭任,但估計當中與今年新冠疫情造成的各種問題不無關係。

安倍既去矣,國際間更關心的是何人會接任首相之位,以及「後安倍時代」將如何影響東亞地區的政治局勢。尤其是適逢中美角力不斷升溫,夾在中美之間的日本今後如何取態對兩國的角力不可謂沒有影響。安倍於2012年二次拜首後,中日關係改進不少,經濟關係增加,也在東海等問題上達成了破冰的合作。不少評論因此認為,安倍是「親中派」,而他在中美角力愈發白熱化之時辭任宰輔之位,意味着「後安倍時代」日本可能更為親美抗中,中日關係將可能遭到打擊。而巧合的是,在香港問題、釣魚臺問題等都對中國加以批評,以及表示日本應加入美國重導的「五眼聯盟」的防衛相河野太郎有意競逐首相之位,更令人想當然耳地認為日本很可能偏向美國。

被認為是對華鷹派的河野太郎是下任首相的其中一個大熱人選。

自民黨非鐵板一塊

然而,這種看法存在幾個重大的問題。首先,將安倍視為「親中派」的看法本來就不準確。從第二次拜相開始,安倍的政治盤算主要在日本本身,其最大的政治目的是發展日本經濟。因此他推出「安倍經濟學」、大力發展旅遊業等一系列的措施刺激經濟,在國際上日本的態度是傾向於順勢而行。當中美爆發貿易戰時,日本與歐盟簽訂了互相降低關稅、支持多邊主義的貿易協議,顯然日本並不想太過陷入中美的爭端之中。安倍予人「親中」的印象,只是因為客觀上,美國並沒有可能再給予日本再多的刺激,反而與中國破冰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罷了。特朗普上台後猛烈批評日美貿易,利用關稅威脅日本。安倍對此其實也是忍氣吞聲,日美貿易協議幾乎是單方面降低了美國農產品進口日本的關稅作結,完全是讓利予美國。美國前國安顧問博爾頓出版「踢爆」特朗普的新書當中,更指特朗普認為安倍是各國元首中最「聽話」的。

由此可見,安倍只是努力地於中美角力間找尋日本的出路,打上「親中」的標籤是只看表面,不得其脈絡之果。既然安倍不是「親中」,那也不存在他離去後日本政府會變得「不那麼親中」的想法。事實上,自民黨的結構相當複雜,其代表的利益群體太多,當中既包括了傳統親美抗中的右翼保守派,也包括了眾多以利益為前題的大企業。這些大財團當中,自然有不少是以跟中國做生意生財的企業,被稱為自民黨「管家」的幹事長二階俊博便是這個利益群體的著名代表,也是「親中派」的中堅戰力。親中、反中兩股勢力長期在自民黨中都存在,到底哪派掌握話語權,其實與誰是首相的關係並不太大,更大是看整體的利害關係。今年爆發疫情,突然間經濟下陷,代表經濟的「親中派」話語權自然下降,加上香港問題等話題炒作,傳統右翼的聲勢才突然變大。在安倍辭任之前,已看出右翼派的代表掌握了對中國的批評,安倍的去留不見得有多大影響。

那到底「後安倍時代」中日關係會如何發展呢?日本的政治環境始終相對封閉,自民黨作為最大的政黨,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團體與財團,當中執政的首相必須要平衡到各方面的利害,而且一黨獨大的情況已久,變相令日本政府因民粹已行動的機會相對地少。故此,當下討論「誰會繼任安倍」其實並不是一個很有效了解日本將來取態的指標。以現在的局勢而看,在新冠主導了經濟發展的時段,右翼親美派似乎會掌握話語權一段時間,這對中日關在短期而言會帶來一些困難。然而在現行的格局中,日本在經濟上還是離不開中國的成長,即使疫情打亂了一些關係,但只要疫情能漸漸過去,那這個經濟因素在日本政壇還是相當具有影響力。故此,中日關係要差也差不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