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回收中心革新吸客 政府推動才是根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極低的環保回收率一直是環保議題的核心癥結之一。有見於此,社區回收中心將於本年度從增加站點數量、改善中心形象、增加賞罰機制等層面入手,試圖提升環保回收參與度。

環保回收畢竟不是景點,改善回收站的外觀能夠增加人流光顧的效力始終有限。增加回收中心的數量,或能更方便市民使用,但是由17間增至計劃的22間,並不能大幅提升便利性。至於針對部分回收中心設立的數量過低,扣減服務費,超額完成則獎賞的賞罰機制,或能增加回收商的動力,但也只是將鼓勵市民參與的責任轉移到回收商身上,如若市民參與熱情不高,回收商或也有心無力。相反,政府若通過補貼在各屋苑加設廢品收集機,讓市民利用八達通領取現金回贈,或更能增加回收便利度及誘因。

+7

應實施生產者責任制

然而無論是增加便利度,提高現金回贈,始終都是鼓勵性的自願措施,仍取決於市民和生產商的環保意識和自覺性能。然而,在回收成本高的現實面前,只靠鼓勵和自願性措施容易動力不足,需時過長,難以應付香港堆填區將於未來十年陸續飽和的急迫性。政府主導,政策支援,並配合立法加強執行力才是促進環保的根本。比如韓國於1995年推行都巿固體廢物收費,棄置量於四年間大幅減少四成,台北在2000至2001年推行廢物按量收費計劃後,人均廢物棄置率達到最大減幅65%。

我們曾指出,政府應通過立法實施生產者責任制,推動製造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分擔回收、循環再造和處理廢品的責任。然而當局在這方面懈怠消極,比如其雖早於2005年提出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制,然而15年過去,環保署仍是「正籌備實施」該計劃。同時,生產者責任計劃範圍狹小,只包括塑膠、廢電器電子產品等,以至於其他類別廢品棄置率高企。以紡織物品為例,香港平均每日棄置量為343公噸。實際上不少大型時裝品牌已有足夠資源發展可持續時裝及自行回收舊衣,但由於政府沒有立法規定,使得回收參與度全依賴於企業自覺。

車上設有禮品兌換機,市民可透過回收系統賺取電子積分及兌換禮品。(環保署圖片)

除了起草立法,政府在回收產業上經濟支援、政策領導和宣傳的不足,亦讓各類垃圾的回收率難有根本性的改善。比如綠色力量的回收廢紙包盒計劃雖由政府回收基金資助,惟此基金始終非政府主動就特定回收工作所設,更被批評申請程序繁複、門檻過高等。2011年7月政府推出資助屋苑安裝廚餘處理設施的「屋苑廚餘循環再造資助計劃」,然而至今也僅36個屋苑參與,使香港厨餘回收率僅約2%。

香港想要化解垃圾圍城的堆填區飽滿危機,提升廢品的回收率是極爲關鍵的一項。對此,增加市民參與回收的便利性、回報率等鼓勵性措施,是治標的辦法。政府意識到這方面的急迫性與責任,通過政策、立法等強硬措施推動回收產業的發展,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