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善民生必須改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周五(6日)接見訪京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期間他肯定了特區政府在疫情防控、紓解民困、恢復經濟等方面作出顯著成績,又強調凡是有利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增進民生福祉、有利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及大灣區發展大局的事情,中央都會全力支持。這段話不難看出北京對香港仍然相當關心,但問題是港府有否意識到自己必須奮發有為,才不會辜負中央的心意,又能令市民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林鄭月娥今次上京拜訪多個部委,正是她上月聲稱要押後的《施政報告》的主要原因。這種做法可能讓人感覺今次《施政報告》發表要得中央「批准」,然而港府過去確實沒有做好本份,特別是在經濟民生方面當局更是毫無作為,否則韓正又怎麼會特別要求林鄭增進民生福祉?國家主席習近平又怎會在2017年視察香港時指出 「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

值得留意的是,韓正是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後接見林鄭的。在這場剛結束的會議中,中央講明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番表述雖然不是直接針對香港,但某程度上卻反映香港在管治上的重大缺失。眾所周知,香港長久以來都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管治邏輯是「小政府、大市場」,習非成是之下,許多官員和市民都認定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若真如此,為什麼香港在住屋、醫療、安老、教育、交通、勞工等方面卻會存在這麼多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人均GDP比英、法、德等國還要高的國際大都會,卻會出現「劏房」遍地的可悲景象呢?

從「無為政府」到「有為政府」

韓正在會面中提及增進香港百姓民生福祉、幫助香港融入國家及大灣區發展大局,這是港府必須努力的方向,但必先認識到昔日促成香港成功的因素——「小政府、大市場」——已經走進歷史,港府要由「無為政府」轉型為「有為政府」。

首先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港府要牢牢掌握主動權,運用「行政主導」優勢,幫助廣大市民克服上樓難、生活成本高、就業出路狹窄、欠缺退休保障等困難。這些問題不能夠再交給「自由市場」調節,否則只會激化從「失效市場」造成的悲劇。

其次在融入國家及大灣區發展方面,香港在內地經濟崛起前習慣「單打獨鬥」,但如今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帶來諸多機遇,港府便應該摒棄以消極視角看待「一國兩制」,通過大灣區將香港融入到內地發展大勢,借助內地發展動能達致自身產業升級,為香港可持續發展和年輕人向上流動開拓更多空間。

這一切要發生,關鍵在於港府的指導思想能否與時並進。究竟是要維持「小政府、大市場」,抑或是要透過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答案恐怕已經清楚不過。只要港府有正確態度,輔以適切政策,那麼在香港實踐善治,不會是天方夜譚。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