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要開源 稅制改革宜考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6日)發表網誌,指政府在疫情期間的總體支出增加,以及收入減少似是「無可避免」。雖然司長客觀地點出現實掣肘,認為如何開源節流是個極不容易的題目,但同時又承諾推動更多改善民生及社會服務的工作。故在制定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時,當局亦要跳出既有框架,考慮擴闊稅基的可能性。

來屆的財政預算案的諮詢工作正式展開,陳茂波周日發表題為《變局中尋新局》的網誌,並首先指出自去年中本港經濟開始下行,加上受到疫到衝擊,使至政府在今個年度須面對史無前例的巨額赤字。即使各項紓緩措施已為政府帶來逾3千億港元赤字,並使本港的財政儲備由等於28個月的政府開支,大降至約13個月,但司長在警惕經常開支的增加速度之際,亦要切忌在經濟逆境裡過於保守,而忽略社會改善民生和經濟轉型的必要。

稅制關乎社會財富分配

儘管當下財赤數字創歷年新高值得警惕,但其性質和影響之別亦值得商榷。司長在文中以亞洲金融危機和是次危機作比照,說明是次經濟下行周期的財政儲備消耗速度非常急促,但如同司長亦有提及,不少紓緩措施和三輪的防疫抗疫基金,其性質主要為一次性的開支,不會構成長遠財政承擔。換句話,經濟周期有其發展規律且多有起伏,赤字長遠而言亦未必會對公共財政產生結構挑戰,故政府不必過慮。

反而,政府如何在開支踏入「整固期」時善用公共資源,既要兼顧到財政資源,又要改善和發展經濟、社會及民生,就顯得格外困難。縱然文章提及在編製下年度預算之初,當局會指示各部門人手編制維持「零增長」,但與此同時,政府亦會加快推出小型工程,增加建造行業的就業機會,又會正計劃推出新指施,支援受重創的行業,故在這些迫切開支當前,司長能否兼顧其提及人口高齡化的相關額外開支實屬疑問。

陳茂波雖然又指該局轄下的稅務政策組正在研究及評估,但每當政府需要開源節流時,總離不開只談不做的老模樣。本港稅制狹窄人所共知,稅制改革的呼聲亦存在多年,例如2007年公眾諮詢的最後報告中,當局不但已明確指出本港稅基狹窄,更寫道人口老化問題將日趨嚴重,將對公共財政帶來的壓力會愈來愈大。雖然文中並無擴闊稅基的具體方案,但亦建議政府應繼續研究,而立法會多年來亦不乏稅制改革的聲音,只是每當危機過後改革便不了了之。

雖然本港一直奉行簡單低稅率政策,而《基本法》第108條和第107條規定亦訂明公共開支的原則,但兩者皆沒有否定開徵新稅的可能性,關鍵僅在於政府能否坐言起行。在云云的稅種之中,雖然2007年的諮詢文件曾建議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並形容兩者為「最合適方案」,但畢竟兩者皆有累退性質,不但難以達到資源再分配之效,反而更會拉闊貧富差距,成為低收入人士的經濟負擔。若然政府有意開徵新稅,滿足公共財政的需要,其原則必定須立於稅制正義,以增加對低下階層的保障,其中股息率、資產增值稅和提高企業利得稅,較為符合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目標。但稅制改革討論多年,所欠的並非確切、可行的方案,而是一個敢於改變現狀的管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