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重回低位的出生率?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星期二(15日),政府統計處發布了最新一期《1981年至2019年香港生育趨勢》統計專題文章,內容提到2019年本港共有52,856名活產嬰兒,數目相對於年中人口僅有7.0名,亦即粗出生率已經回落至跟2003年低位相同的水平,有關問題不容忽視。

統計處分析認為生育率變化受到下列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香港女性普遍遲婚,二是女性獨身情況增加,三是婦女推遲首次活產,四是生育女性傾向單產,五是已婚女性的生育率下跌,六是離婚率有同步上升,七是內地女性在港產子數目下降。

根據人口推算,出生率將逐漸下降。(資料圖片)

香港出生率處世界末五

儘管統計處報告認為香港生育情況跟韓國、新加坡和台灣等其他亞洲經濟體相若,但世界銀行整合資料卻顯示2018年香港粗出生率已經是全球所有國家和經濟體的倒數第五,僅高於摩納哥、南韓、波多黎各和聖馬力諾,甚至較以「少子化」問題聞名的日本還要低。

報告又指,出生率低與遲婚、女性獨身情況增加及離婚率上升等原因有關(資料圖片)

還要注意的是,最新數字只是反映2019年中的本地產子情況,而考慮到過去一年本港受政治風波與新冠肺炎影響陷入動盪局面,不少市民因此推遲結婚與生育的計劃,未來香港出生率數字恐怕只會跌至比2003年更低,情況不容樂觀。

鼓勵產育有賴改善生活

短期來說,當局有需要推行更多鼓勵生育的措施,譬如進一步增加子女免稅額、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具針對性的育兒津貼、設立子女教育免稅額等,並且加強對各種學前教育、兒童服務的支援,減低生產和照顧嬰兒對於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刺激市民本地產子意欲。

但是長遠來看,想要扭轉出生率低下的情況絕對不能只看生育問題本身,因為市民不願生育歸根究柢都是本地生活成本太高所致。當樓價、租金、物價等各種開銷都處於高不可攀的水平,年輕人連照顧自己都未必做得到的時候,又怎可能還去組織家庭、生兒育女?

所以在直接鼓勵生育的同時,政府必須也繼續做好改善廣大市民生活條件的工作,像是在「住」方面廣建公營房屋、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在「行」方面減少通勤時間、下調公共交通費用,將香港打造成一個能安居樂業的社會,才能真正吸引人在這裏成家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