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篪的四方面努力與美國智庫的《更長電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入主白宫兩星期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2月2日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視頻會議,毫不意外地重申和平發展、和平共存是時代潮流等早被視作老生常談的道理。明明是老生常談,為什麼卻一再被提出?因為在一些受意識形態蒙蔽的人眼中,老生常談已被拋之腦後。但鑑於中美兩國在世界的份量,如果拒絕正確看待對方,「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就會自我實現。中國已經做到正確看待美國,但美國卻暫時做不到正確看待中國,這正是楊潔篪發表講話的背景。

2021年是前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秘密訪華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雖然六四、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中美軍機在南海相撞事件為雙邊關係帶來波折,但整體上都是沿着互利合作的軌跡前行。然而特朗普執政四年卻出現明顯轉向,貿易戰、疫情,以及牽涉香港、新疆、台灣的爭議都令兩國關係陷入建交以來最低點。

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左)曾會見基辛格。(VCG)

特朗普破壞中美關係

在中美關係急速升溫的過程中,中國沒有停止降溫,例如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拜登上任前夕呼籲美國重拾理性。楊潔篪亦在視頻講話中直白地表明,美國一些人擺脫不了冷戰思維,視中國為威脅,甚至試圖推動「脫鉤」,阻斷兩國人民正常交流。楊在講話中沒有隱諱兩國在歷史、文化和體制上的不同,但存在歧異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如何妥善管控分歧。

相比之下,美國一些人卻沒有停止煽風點火。楊潔篪發表視像講話前夕,美國著名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表《更長電報:邁向一個新的美國對華戰略》,模彷美蘇冷戰初期喬治凱南(George F. Kennan)的《長電報》,勾劃對華「新冷戰」戰略。《更長電報》是一份傲慢、堅守西方意識形態優越的文件,但它承認中共比蘇聯更加「靈巧」(dexterous)、更加難纏,因此美國難以簡單複製凱南的對蘇「圍堵」(containment)。在這個基礎上,《更長電報》提出了許多措施,包括鞏固和擴展盟友體系、維護美元的全球地位、保持壓倒性傳統軍事威嚇,同時防止不可接受的戰略核武均勢轉移。

大西洋理事會是影響力頗大的主流智庫,其鞏固擴展盟友體系亦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說法相似。這在某程度上說明楊潔篪、王毅的呼籲只是「盡盡人事」。事實上中國政府不見得就會那麼天真,以為美國換了新政府,中美關係就可重回「疫前」時代。

習近平:時與勢在我們一邊

一個愈來愈明顯的趨勢是,中國將會持續發展,這點許多人都已敏銳地觀察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月11日表明「時與勢在我們一邊」;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最近預測中國人均GDP在2049年可達美國一半;就連英國《金融時報》經濟評論員Martin Wolf亦承認,壓制不斷壯大的中國並非一個可行選項。

習近平擔任「十四五」1月11日,中共舉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開班禮上發表講話,指中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與勢在我們一邊」。規劃建議起草組組長。(新華社)

認識不易改 分歧難管控

與其不切實際地阻撓中國發展,倒不如思考如何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增進兩國福祉。楊潔篪提及的四點建議中,恢復正常交流(第二點)相對容易,只要美國放棄敵視中國留學生、放棄打壓孔子學院、重啟休斯頓領事館,交流自可恢復;擴闊互利合作(第四點)亦不難,例如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朝鮮核問題等議題上,中美目標一致,並非沒有合作空間。

然而,要美國恰如其份地看待中國(第一點)卻非常困難——畢竟華府不可能在短期內接受一個政治體制完全不同的對手追趕自己,戰略誤判令美國部份人士認定中國就是敵人(adversary),《更長電報》的出現恰恰證明了這一點。而正因戰略誤判,連帶妥善管控分歧(第三點)亦荊棘滿途,最近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表明華府必須準備好採取行動,要讓中方為威脅台灣付出代價,就令人擔心台海可能成為中美衝突的戰場。

當拜登在去年底勝出大選時,許多人都鬆一口氣,畢竟他比「狂人」特朗普理性、較容易預測。但當布林肯、沙利文等國安要員擺出一副「抗中」態勢,反映美國仍未做到正確看待中國,讓希望兩國和平共處的人捏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