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結果拖延一周 撲樽不果談何「返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隨着疫情發展,部分行業如食肆、健身業、美容業等員工被要求每14日須進行一次檢測,負責人亦須確保員工在下周四(11日)前取得陰性結果後才可繼續上班,但有外判商卻被發現未能於48小時內提供結果,部分樣本甚至需要等待一周,同時亦有大量市民表示難以領取到樣本瓶,如此不僅可能釀成確診者延遲送治的風險,也令未能獲得檢測結果的員工無法返回工作岡位。

檢測進度滯後,不僅可能釀成確診者延遲送治的風險,也令未能獲得檢測結果的員工無法返回工作岡位,為市民生活帶來負擔。(資料圖片/黃詠榆攝)

市民復工謀生 檢測需求急增

政府自上月18日起要求恢復晚市堂食食肆及獲准重開的表列處所員工「兩周一檢」,而不少市民在放寛防疫措施後選擇透過普通科門診提交樣本包,醫管局指單日最高峰曾接獲4.5萬個樣本,其中一間外判商便未能履行48小時內有結果的合約要求,更有市民等候一周仍然未獲通知。

在多個行業的復工需求下,除了有人未能如期得知結果以外,市民一樽難求的情況亦益趨嚴重。《香港01》記者周四(4日)先後前往兩個港鐵站視察派樽情況,發現葵芳站派發機早於上午9時前已經派出所有樣本包,青衣站也在10點之前清空。有餐飲業員工向記者表示自己工作的餐廳有20多人,但他過去五天間為同事領取化驗瓶也只能取得6個,而市民取樽的原因各異,包括要出入醫院,以及有教職員須為復課檢測等。結果政府一方面為復工復課開出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市民想辦法「撲樽」,政府安排著實有值得檢討之處。

結果政府一方面為復工復課開出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市民想辦法「撲樽」,政府安排著實有值得檢討之處。(資料圖片/黃詠榆攝)

配套監管未足 難圓復工所需

復工安排本意是要減少疫情對經濟的打擊,透過有限度重開的經濟活動讓員工可以繼續謀生。要求復工場所員工接受檢測,當然也是希望為降低員工在食肆等高危職場傳播疾病的風險,從而在經濟與疫情之間取得平衡。

不過,政府開出上述復工條件,卻未主動配合相關行業員工,而在僱員迫於生計上班之際,部分僱主又將檢測責任推給員工,這本已難言是將勞工帶返職場的有效方法。況且從檢測進度的滯後看來,提供服務的私營化驗室或許無法追趕迅速增加的檢測需求,這亦使部分社會人士產生疑慮「兩周一檢」要求等同迫使大批只求復工作的健康市民參與檢測,變相減慢發現確診個案的速度。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就「兩周一檢」帶來的檢測壓力作回應時,僅表示「每天留意有多少新樣本送到不同化驗室」,並會持續檢視檢測樣本瓶的使用率,以決定「是不是需要加多化驗室,增加容量」等。(黃景洪攝)

商業理由不作透露 績效標準開誠布公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就「兩周一檢」帶來的檢測壓力作回應時,僅表示「每天留意有多少新樣本送到不同化驗室」,並會持續檢視檢測樣本瓶的使用率,以決定「是不是需要加多化驗室,增加容量」等。截至本周一(1日),該局已額外找來三間外判化驗所負責處理新增及滯後樣本。

增加化驗室消化檢測人龍的工作,固然屬於局方當務之急,然而疫情之下局方屢次以商業理由拒絕透露與外判商簽約條件,無疑也是局方監管不力的表現,像檢測結果拖延一周的事件遭發現後,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回應時仍以商業為由拒絕透露涉事外判商名稱,對外判商未能履行48小時內提供結果的要求,局方亦未透露有否就此發出警告信。防疫抗疫戰役作為一場全民參與的活動,化驗所承諾檢測量及其實際檢測量、檢測大約需時等理應不涉商業機密,當局必須開誠布公,讓社會能了解這些外判化驗室的工作績效,以增加市民對政府帶領香港走過疫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