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何必拘泥於經濟自由排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月初,香港被美國右翼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剔出其編制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其創辦人佛納(Edwin Feulner)撰文解釋說這是因為香港失去自由及自治,與一般中國城市無異,不再獨立評價。香港政府對此馬上發聲明否認。

本周三(10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投稿至《華爾街日報》,以「香港值得留在(經濟)自由指數內」(Hong Kong Deserves to Be in Freedom Index)為題,但卻在同日被《華爾街日報》編輯部撰文反斥其「幻想家」(illusionist)。面對無理的指摘港府當然應予以反擊,然而所謂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根本不值得香港執着,無須拘泥於留在其中。政府與其筆戰糾纏,根本只是多此一舉。

香港曾連續25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最自由經濟體」。(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經濟自由」就是好?

香港過去連續25年獲在「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列第一,聽似是一件令人值得自豪的事。然而,編制指數的傳統基金會本身卻帶有自身的政治議程。在中美兩國矛盾愈發深刻之事,這種指數評級對香港又有多大意義?例如,今年同時被剔出指數的澳門,自回歸以來政治平穩,其《國安法》(澳門23條)早在2008年已通過。傳統基金會一直沒有對此作出行動,但卻在今年與香港一拼剔出,足見傳統基金會在編制指數背後的政治意圖。

更重要的是,「經濟自由度指數」反映的是極為保守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本身就不值得香港趨之若鶩。例如其中一項評審標準的「勞工自由」則會對愈少勞工保障(包括最低工資、解僱員工要求等),評以愈高分數。「政府規模」又傾向於對愈少政府開支的地區評以愈高分數,變相即是愈少福利開支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地區便會得分。

我們都認識到香港當下的深層次矛盾是貧富不均和社會的各種不公義時。即使美國近年也深深感受到這種「經濟自由」所帶來的貧富懸殊造成社會極端化與分裂,拜登政府正試圖對應問題,改善社會不公。港府糾結於爭取重回這種鼓吹原始資本主義和深化社會不公的指數不單沒有意義,更是邏輯混亂,看不清問題所在。陳茂波與其撰文爭取重回指數,倒不如腳踏實地,做好香港的經濟及社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