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公屋建屋量「走數」 政府缺承擔非缺地

撰文:趙鍾維
出版:更新: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於周二(20日)表示,按政府現時造地進度,10年建造28萬伙的公營房屋目標,實際上只能興建23.6萬伙,較去年估計的25.5萬伙進一步減少,強調土地短缺的問題已響警號。惟政府高呼缺地,卻繼續對發展棕地,以至回收私人會所用地的問題上採迴避態度,難令公眾信服。政府欠缺的實非土地,而是觸碰既得利益的承擔。

張炳良講解十年建屋目標。(黃永俊攝)

政府近年每年均會更新《長遠房屋策略》,以釐定、更新建房目標。兩年前的十年建屋目標尚為29萬伙公營房屋,但去年已將目標降至28萬伙,但縱使降低建屋目標,去年估計的實際建屋量亦僅25.5萬伙。而這個情況在今年進一步惡化,港府預料,以現時掌握的土地供應,實際的公營房屋十年建屋量,將進一步減至23.6萬伙。

建屋預測年年降 政府有地卻不用

眾所周知,公屋輪候冊戶數已迫近30萬,平均輪候時間也已突破2001年時4.1年的高位,達4.5年。公屋聯會主席王坤更預計明年將升至5年。居屋停售多年,供應鏈基本上已然斷裂,現時只能出售兩至三年的遠期樓花。公營房屋是政府協助中下階層安居的重要途徑,一旦供應出現問題,社會難免躁動。現屆政府幾乎視房屋供應為所有問題的根源,自應深明箇中影響。

面對如斯困局,社會有很多建議值得政府聆聽。這些建議計有在維港以外加快填海、為丁屋「截龍」以釋放土地、甚至開拓郊野公園等。惟這些方法,可能緩不濟急,如填開涉及極複雜的選址與工程因素,由規劃、通過環評、施工,以至讓填埋的土地沉降,在在需時,難望在不久的將來形成大量可供建屋的新增土地供應;至於取消丁屋、開發郊野公園等,更勢掀起社會極大爭議以至法律爭拗,何時可釋出土地實屬未知。

但這不代表政府手上已「彈盡糧絕」,無地可用,關鍵只是政府是否有所承擔。

政府可望在短期內運用的土地資源之中,最為市民熟悉的,首先要數大量原本屬農地、但已被違規開拓成貨場、車場的「棕地」。按本土研究社早前研究,本港現時約有1200公頃棕地,單是被政府暫時擱置的橫洲北部建屋計劃,涉及的33公頃土地,已可建多達1.7萬伙公營房屋,若政府加以善用,要追趕現時約4.4萬伙的建屋缺口,相信並非難事,只是端視政府能否展現魄力,觸碰棕地上的鄉紳利益。

安得廣廈千萬間 拓地必須有承擔

至於同樣可用的,還有大量以短期租約形式出租官地的私人會所。據估計,這些土地涉及約430公頃,有分析指,只要回收其中一半,估計已可建20萬伙公、私營房屋,當中最受關注的,是佔地約170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但現實是,政府一邊廂警示缺地難題,另一邊廂卻拒絕回收高球場,為保二千多名高球會員揮桿享樂的權利,要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家庭的居住需要讓路,對深受蝸居之苦的普羅大眾而言,根本難以成理。

棕地與私人會所均為已平整土地,技術上開發難度低,最有望在可見將來解政府缺地的燃眉之急。另外,政府何以不加善用?答案大概也就是政府常說的,棕土附近業權、現時短期租約問題複雜,私人會所有其存在價值等等。但說穿了,就是政府欠缺撼動既得利益的膽量與承擔。

但面對現時社會如此迫切的住屋需要,政府在既得利益面前還要和稀泥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