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的2016「低開高走」 新的一年盼苦盡甘來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陳焯煇攝)

2016年是香港政治、社會動盪的一年,由年初的旺角騷動、港獨急速冒起、張德江訪港釋放和風,隨後人大就港獨議員宣誓問題釋法,至年底解除泛民議員回鄉證禁令、特首梁振英宣布不再競逐連任,本港時局變化之急令人透不過氣。但在種種的折騰過後,無論是獨派的極右力量、事事鬥爭為綱的極左思維,皆被擯走,中間溫和泛民力量大有回升之勢。展望2017年,香港能否苦盡甘來,端視各方能否重啟良性互動,一步一腳印地走好積極溫和的路線。

若回顧香港在2016年的時局變化,大抵可以用「低開高走」來形容。所謂「低開」,說的是由大年初一發生的旺角騷動開始,港獨聲勢急速上升,本土民主前線的梁天琦在2月底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高票落敗,大振獨派士氣,更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由梁頌恆、游蕙禎奪下兩席。然港獨議員無視政治現實,挑戰體制,輕蔑就職誓言,民情背棄,繼而激發人大釋法,褫奪議員資格,港獨張狂終將香港捲入凶險的政治漩渦。

其實,在政情波動的背景下,2016年年初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與民主派議員會面,一種和諧的氣氛開始隱約浮現,直到年底解禁泛民政治人物返回內地、梁振英被勸退參選連任,都確認中央政府治港路線發生本質上的變化,但自此之後,香港時局漸呈「高走」的態勢,除宣誓風波令公眾對港獨有更深刻警惕,表演式宣誓料難再復見,獨派氣燄一下子又被壓下,以《城邦論》為起點的港獨風潮或許在此之後逐步成為過去,讓社會及政治重新返回正確軌道上。同樣為香港帶來正向能量的,是特首梁振英宣布不再競逐連任,證明他過去4年多以來推崇的鬥爭路線,已走到盡頭,有望成為彌合社會撕裂、重新團結社會的新起點。

(資料圖片)

2016低開高走 極左極右遭摒棄

在上述的一系列時局變化之中,不時可看見中央的身影,如透過人大釋法「DQ(disqualify)」獨派議員,以捍衛一國兩制紅線、梁振英不連任的決定,亦獲得中央認同,顯示中央已一錘定音,讓梁振英「行人止步」。從客觀結果來看,香港在經歷這一連串的政治波折之後,代表極右的獨派,以至極左的鬥爭路線,都漸漸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將是主張求同存異、良性互動,積極而溫和的新路線。

其實自張德江訪港,主動邀請泛民主派議員會面、其後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表示泛民主派也是「建制」一部分,已有分析指中央盼與走中間路線的泛民主派,重建溝通、對話橋樑。而2016年11月,中央表示將向泛民主派人士重新發還回鄉證,糾正歷史錯誤,有關訊號就更加明顯。

然而,這僅是重走中間之路的一小步,這條路在2017年還能走得多遠、甚至能否走下去?套用魯迅的一句說話:「路是人走出來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有內地與香港雙方都有共同意願,彼此持續釋出善意,才能持之以恆走好這條中間之路。

對內地而言,中央透過發還回鄉證等向泛民主派伸出橄欖枝,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須在其他涉及中港關係的議題上,多聆聽、吸納香港社會的意見。當中的最大關鍵點,是香港社會對重新啟動政改,已漸形成主流意見,中央應該繼續展現善意與誠意,從831決定稍作調整,並承諾盡快繼續檢討、放寬限制,尋找滿足一國利益與兩制差異的共識方案。故此,中央應汲取上次政改觸礁的經驗與教訓,在更廣泛地聽取港人意願下,優化以至修正831決定,加入更大民主成分,產生出既符合一國原則,並勝任兩制下港人高度自治的特首,並就此訂下更清晰的時間表與路線圖,正面回應港人對政制民主化訴求。

2016年香港開局雖難言理想,但在港獨氣燄大大消減、鬥爭路線走到盡頭,極左極右勢力都一一被壓下,總算苦盡甘來。展望2017年,香港開局可說是穩中向好。

積極溫和要走穩 涉港部委要知變

而要助中央廣泛聽取香港民意,各涉港事務部委,特別是中聯辦實在責無旁貸。皆因從最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中聯辦顯未盡善其與香港社會各界溝通、協助中央全面掌握香港民意變化的「聯絡」職能。具體而言,中聯辦與獲得本港多數民意支持的泛民主派,關係固然跌至冰點;就連看待建制陣營,亦予人對不同黨派「親疏有別」之感,甚至有人形容個別與中聯辦關係極密切的建制派人士組成「西環黨」,對香港政治直接施加影響力,「西環治港」之說遂不脛而走。中聯辦與香港社會多個黨派溝通不暢,對中港良性溝通互動,顯非好事。特別是過去幾年的經驗看,中聯辦對非己所長的香港政治直接參與,不但極不恰當,更只會讓自己深陷漩渦,損人不利己,不利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有效實施。

故內地的涉港部委,應大大改正過去幾年的作風,必須正確認識北京對「統戰」的新意涵,是要多交朋友,鞏固共同政治基礎,並去除官僚意識,更要誠懇掌握「一國兩制」,將香港的各主要黨派,包括泛民主派,皆應視之為香港「建制」一部分,除了極少數主張港獨的政治活躍分子,其他符合一國兩制的社會或政治主張,都不應該用「敵我矛盾」的態度應對。只有以更開明態度,與本港各黨派人士接觸,廣開言路,不偏私、不偏聽,廣納香港不同階層市民意見,哪怕是逆耳諍言,才可以協助中央更全面、準確掌握香港民情走向,為調節各項具體對港政策、包括政改,提供更充足民意依據。

惟中港關係要良性互動,除內地的行事取態要有所調整外,香港方面亦有其責任,對此,港府實有責難辭。梁振英擔任特首的四年多以來,採取以鬥爭為綱的施政作風,除造成社會前所未有的撕裂,更為各種激進、極端聲音提供茁壯的養分,亦令主張溝通對話、求同存異的溫和聲音,受到極大擠壓。

(資料圖片)

彌合撕裂促團結 港府泛民皆有責

但隨着梁振英放棄參選連任,在在反映鬥爭思維徒為香港添煩添亂,既未能為香港社會帶來良性發展動能,更為中港關係帶來負面衝擊,並非出路。下任特首候選人必須引以為鑑,放棄鬥爭思維,因為只有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有正確認識,同時要細心聆聽民意、促成有效溝通,展現出團結佔社會大多數的中間溫和市民的領導力,並真正做到下情上達,才能做好中港聯繫人的關鍵角色,成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真正守護者。

而這不單單是特首的責任,香港各黨派特別是泛民主派,對此亦要有所省思。如民主黨在2010年與北京對話,促成政改,便遭其他泛民盟友狠批,但其為立法會增加更多地區直選議席,並創設5個超區議席,將更多民意帶進議會特別是功能組別,確實令香港民主化跨前一步。部分泛民主派人士,卻對與中央溝通接觸,往往抱教條主義式的抗拒心態,視對話為向中央「投降」,甚至是出賣民主。

不過這種思維,與香港社會主流民意顯有落差,箇中顯例,是在今年的立法會選舉中,主張與中央接觸的民主黨贏得7席,其中在兩個超區議席中更贏得逾73萬票,重新成為非建制第一大黨,突顯香港經歷極左極右對撼的折騰後,普遍市民希望泛民重走與中央「又傾又砌」的中間路線,而非一味抗拒對立。各泛民黨派應深思此民意變化,回歸務實、理性的道路,如此才能不負市民的期望。

2016年香港開局雖難言理想,但在港獨氣燄大大消減、鬥爭路線走到盡頭,極左極右勢力都一一被壓下,總算苦盡甘來。展望2017年,香港開局可說是穩中向好。但回望過去幾年香港所受的種種波折,就要明白這個良好開局難能可貴,內地與香港雙方面都要努力維繫這個得來不易的局面,逐步重建更寬廣的互信、溝通、對話橋樑,積極而溫和的路線在新的一年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快、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