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生育不足開放三孩 香港須未雨綢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一(5月31日)是內地兒童節(6月1日)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當日宣布會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措施,被不少網友戲稱為國家送給小朋友的兒童節禮物。然而從民眾消極的反應看來,三孩政策能多大程度的達成政府「改善人口年齡結構,擴大新增勞動力供給,減輕老年人口撫養比」等政策期望,仍是一個問題。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實施一孩政策以限制人口過快增長,然而這一政策從十數年前開始逐漸不符合國家發展趨勢,不僅加重了獨生子女的養老負擔,也令中國人口增勢逐步放緩,面臨失去人口紅利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當局今次推出三孩政策,便是試圖扭轉此一局面,然而人民對此似乎並非太有興趣。

計劃生育是中國的人口控制政策,1970年代開始實行,1982年被定為基本國策。(VCG)

內地民眾的消極反應首先源於對過去執行計劃生育的不滿。比如有網民留言指著名導演張藝謀三胎超生罰款應該「退錢」,內地多個社交網絡平台上亦有不少人都趁此講述自己親友過去因超生而被罰款、降薪、解僱等故事,當中甚至還有百日無孩和大月份強制墮胎等悲情故事,由此可見民眾對過去計劃生育執行時造成的傷害並未完全消化。從嚴行只生一個到開放二胎、三孩之間,不僅僅是國家政策的單方面開放,更需要政府與民眾就過去政策執行的傷害達成和解,才能讓社會繼續向前走。

關鍵不在開放「生」而在幫助「養」

民眾討論的第二個重點在於現時社會環境是否真正適合生養三孩。在放寬政策公布後,「上有四老,下有三寶,中間兩個,死了拉倒」、「政府覺得我不買勞斯萊斯(Rolls-Royce),是因為限購嗎?」等評論迅速風靡網絡。這顯示年輕人被壓制的生育意願涉及多個社會問題。既有一孩政策讓八零後、九零後承擔了更重的養老負擔,也有對目前國內勞工權益保障不足、父母難在家庭與工作間取得平衡等問題的不滿,更不用說有持續高企的物價、房價等實際經濟壓力。

三孩政策(微博@Lydia-钟)

雖然政府說此次放寬三孩政策會予以相應配套支援,比如保障女性就業權益、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優生優育的服務水平及治理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但這些措施要麼未能精準對症下藥,要麼未有拿出能讓人信服的具體措施。像以往開放二胎時社會就討論過女性就業公平與教育資源平的問題,然而它們至今仍令不少家庭頭疼,內地近日熱播劇《小捨得》也依然在討論職場媽媽升遷、孩童入學競爭等社會痛點。三孩政策若想成功達致改善出生率的目標,關鍵在於配套措施能夠真正給予生育支援,以及透過勞工、房產、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社會改革緩解年輕人的生活壓力。

香港生育問題 政府責不可卸

對於香港來說,本地雖無任何生育限制,不至於像一些人批評內地情況那樣屬於為時已晚,但生活壓力所造成的生育意願低下卻比內地更為嚴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最新的網誌中提到,香港生育率在去年首11個月再創歷史新低,跌至比內地數字還低的0.87,並且也是本地首次錄得了超過出生數字的死亡數字。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不僅會帶來增加養老、醫療等社會問題,更會讓失衡的人口結構窒礙香港的長遠發展。

二孩政策實行一年,相關配套政策仍不甚完善,大量一孩家庭無生二孩意願。(路透社)

與內地相比,香港的生育壓力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冠絕全球的樓價、工時長度等帶來的生活壓力,香港切實的生育支援亦不如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62條規定了「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產假」,而根據分娩方式和各省自由定制的額外產假,不少省份實際給予產假都在150天以上,西藏更高達一年之多。反觀香港法定產假才剛剛提升至14周,難令職場媽媽平衡生育與工作。

再如香港極度匱乏的幼兒照顧名額,更是讓不少職場女性對生育卻步。立法會2018年的研究簡報數據顯示,香港2歲以下的幼兒照顧名額短缺率為95%,2至3歲年齡段的短缺旅為16%。幼兒託管不僅一位難求,更因政府只資助該等服務約兩成的營運成本,導致月費中位數在五千左右,讓不少基層媽媽為難。

香港不僅生活壓力大,生活成本高,政府生育支援的不足,更讓不少家庭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經濟上,都難有生養的條件和意願。雖然中國生育鼓勵政策的細節仍待探討,但顯然中國已意識到社會面臨生育不足的危機。而香港政府又是否看到了港人生育意願低靡、人口失衡問題相比內地過猶不及?生育誠然屬於個人選擇,但為人民降低生活壓力、增加生育支援、營造適合生育的社會環境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職責,更是社會長遠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