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熱潮不應該四年一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東京奧運因新冠疫情而經歷一年延期後,終於在周五(23日)開幕,賽期橫跨兩個多星期,直至8月8日閉幕禮。毫無疑問,如此四年或五年一次的夏季奧運會,將再一次引起市民對體育的興趣和關注。

香港政府的體育發展政策簡單而言說是「三化」,即精英化、大眾化和盛世化。在精英化方面,市民至少從1996年開始已知道「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而是可以在奧運會這個體育界最高殿堂爭取獎牌。

精英化:人才培訓是否足夠?

以今屆為例,有「牛下女車神」之稱的李慧詩第三度出征奧運,在場地單車女子爭先額及競輪賽有望贏得獎牌;上屆奧運成為香港史上首位晉身準決賽的港隊泳將何詩蓓,今屆在女子200米自由泳亦有勝算。出戰體操男子跳馬的石偉雄、女子重劍個人項江旻憓等,香港人亦不會對他們的名字感到陌生。

然而,政府如何決定哪些是精英項目,以至運動員及體育總會申請資助的指標,本身都有檢討的空間。若然過於以獎牌為依歸,難免欠缺彈性。例如「精英丙」級運動員每月標準資助僅一萬元多,在香港難以維持生計。「先獲獎後資助」的援助模式對於人才培訓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健兒在一戰成名之前或許已被現實環境所埋沒。

大眾化:日常康體是否不足?

在大眾化方面,8月1日「全民運動日2021」將至,市民可預訂康樂設施免費使用,但真正問題不在價錢而在設施不足。日前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被問及推動體育發展的工作時,只流於重申「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26個項目中的20個已獲立法會批准撥款,另外研究15個體育及康樂設施項目。

但細看其中項目,不少為重建翻新及改建,而且不少是憩用地及公園的項目,與體育設施關係有限。更重要的是,正如我們曾經指出,康體場地供不應求,問題在於規劃失當。《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於上世紀制訂,當時訂下的標準早已過時,而且如今仍不完全達到。政府早在2017年已委託顧問公司檢視各類體育設施的需求情況,考慮是否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 ,但至今未見結果。

盛事化:只是轉播大型賽事?

在盛事化方面,政府今屆奧運斥資洽購轉播權,並分配給五間的電視廣播機構,無疑可讓免費收看體育盛事及支持香港健兒。但哪些體育盛事的轉播權應在政府的關注之內,也是當局要仔細考慮。而且在奧運會、世界盃、亞運這些國際大型賽事外,滑板、攀岩、電競等較為新興的運動也逐漸受歡迎,香港又能否及早發展甚至舉辦盛事?

正如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曾接受《香港01》訪問並指出,「世界正改變,有很多新興體育冒起,有很多範疇尚未有定局。世界走得很快,你不支持他們是很難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