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福局不應忘卻收入再分配的任務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剛過去的星期天(8月15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發表網誌討論本港的扶貧政策,首先重申他於2013年提出的看法:「香港主要依靠巿場的運作來決定收入的分配,而唯一可以影響收入分配的政策工具,便只有法定最低工資」,然後又說:「產業政策、勞工政策及會影響勞工供求的社會政策,都會影響收入分配」,但卻堅持相關範疇不屬勞福局的職掌範圍,所以自己一般無權過問。

不過,他聲稱局方能夠直接影響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主要只有制訂法定最低工資、檢討政府涉及非技術員工的外判服務,此外又選擇性地引用了2011年與2020年所有低技術工人名義平均薪金指數與清潔工、保安員平均每月工資統計數字,認為其間三者增幅高於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主要是由於在這段期間勞工供求的變化,以及香港整體經濟增長所帶動的薪酬增長」,字裏行間依然可以看出對市場分配收入的依賴。

只要看看羅致光沒提的其他職業收入,就能知道市場對分配收入的作用不一定是公平。舉例來說,同樣是在2011年底至2020年間,信差與辦公室助理的平均月薪就只上升了32.2%,增幅略低於同期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33.9%,那是否表示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就獲得了應有的保障?當所謂「勞工供求的變化」、「整體經濟增長所帶動的薪酬增長」等市場因素能低到負數,難道不正正是政府應該有所作為的時候嗎?

目前法定最低工資為37.5元,政府每兩年檢討一次。(資料圖片)

引用馬克思未得其要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羅致光網誌其中一個註腳居然批評「太簡單的說法指香港工人未能分享經濟的成果,只屬政治的語言」,接着甚至還引用了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來佐證「若說香港工人不能分享所有經濟增長成果,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便永遠是真確的」,但有讀過該書的人都知道,《資本論》主旨絕非簡單地分析和默許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勞工不能獲得應得收入分配,而是預言它會走向資本壟斷集中、工人組織反抗和群眾剝奪資本家。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鼓勵學生細讀包括《資本論》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原著,而且更強調《資本論》前身《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已經出現的「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構想。況且《資本論》也提過勞工價值規定應該包含「道德的因素」、其薪酬回報「要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才能容許市場持續發展,為什麼局長又不引用這幾句分析來支持進一步提升本地法定最低工資?

初版《資本論》首頁

回想今年2月,羅致光決定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維持在每小時37.5元,並且拒絕勞工界關於「一年一檢」的要求,而《資本論》首版序言一早已經呼籲當時的統治階級,「不管有沒有較高尚的動機,也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除去」,顯然可見羅局長做法就跟馬克思論述南轅北轍,倒過來將法律用在保護資方而非勞工權益,忘了該局的使命是「保障勞工權益及改善弱勢群體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