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對國有金融機構自查 監管仍陸續有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央政府公布中紀委自10月10日起派員進駐包括中證監、銀保監、人行、兩交易所、各大國有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25所金融機構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巡查。周一(11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這次巡視主要針對國有金融機構,查找它們是否有與被監管對象有過於密切的關係。尤其是近來遭官方重點監管的企業如螞蟻集團、滴滴、以及陷入財困的恒大集團。

這是自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以後,首次集中性地對金融機構進行調查。分析指出,這次監管行為是中紀委負責,屬於「查自己人」的自律行為。主要調查目標是反腐,徹查這些金融機構過去決策(例如審批上市、貸款等)時是否合乎國家利益,還是只是滿足了少數人的利益。

中紀委自10月10日起派員進駐包括中證監、銀保監、人行、兩交易所、各大國有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25所金融機構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巡查。

監管並非針對私人企業

這次中紀委對國有資本的調查,明顯是針對國有資本,再次印證了中央近來的監管風潮並非如一些人所言是向能賺大錢的私營企業開刀。中國的金融體系由國家資本所主導,要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絕不可能只監管私企而放下國有機構和企業。

《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指監管主要是調查國有機構和資本是否與被監像對象過從甚密,這的確反映了部分的問題。例如,中證監、銀保監「兩監」是金融市場的守門人,如果它們內部對私企偏私,將無法做把好監管門檻,將大大影響監管政策的落地成效。

不過在此之外,監管亦非單純就是針對這點。就如中紀委的公布所言,調查要了解這些國有機構的決策行為是否合乎國家整體利益。這包括了廣義上國家監管的目的維持金融穩定性等問題,也很可能包括了微觀針對是否有利益輸送等以少部分人的利益凌架國家利益的行為。因此,中紀委的行動也可以視之為反腐調查的一環。

風險愈大監管愈大

從這次對國有金融機構出手,也反映了國家在未來仍會繼續推出監管政策。尤其是,環球經濟都同樣面對巨額債務問題,金融風險日益趨高的情況下,金融雖然是國家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但也不可能有特權免於被監管。

就如恒大集團陷入破產邊緣的風波所警示,銀行如果若不審慎做好貸款決定,假以時日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波,最終如果尾大不掉的話,又要各方設法營救。而恒大的情況又反映了,像螞蟻集團般高風險但又分明從事金融業的企業,如果未有叫停而以科技機構上市的話,將成為一個高風險的金融炸彈。因此,國家先從嚴管理好風險,仍是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石。

不過歸根究柢,監管從來也不是要對企業「趕盡殺絕」,而是在風險化成危機之前先做好預防措施。這也許會阻礙了企業野蠻生長的空間,但卻為整個經濟留下了更可持續的發展空間。只要正確認識市場與規管的關係,便不用對中央政府的監管政策過於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