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躺平不能單單指望學校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於周日(28日)發表網誌,重點是課程發展議會短期內會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供學校採用。他提及社會充斥不良想法,其中之一是「躺平主義」,認為各界要症下藥,共同加強價值教育,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問題是,消除躺平主義不能單靠灌輸一些價值,亦不能依靠校園完成,而是需要社會的向上流動及發展,讓學生重新有動力追尋理想,實踐抱負。

有多少香港青年人認同並實踐躺平,需要正式調查方知,但可以肯定楊潤雄對此感到擔心。他形容躺平主義是「消極的人生心態」,「容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的進步」。此外,他亦認為沉迷網絡遊戲、假訊息和煽動仇恨信息導致青年人走歪路,對前景失去信心。他相信加強價值觀教育可以「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這需要家長老師要言傳身教,並必然包括愛國教育。網誌沒有介紹甚麼價值觀可以回應躺平,根據過往的教材,這些觀念包括承擔、服務、責任、修身立志等。

官員須知道為何躺平

楊潤雄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他和一眾問責官員也要知道,在內地,即使是實踐或認同躺平的人,不少也在打工,有收入,不是躲懶。而躺平主義在內地得到共鳴,在本地的網絡圈子亦未見排拒,多少反映當下青年人對現時生活的不滿,例如討厭每天由早至晚上班,但即使不斷工作、不斷競爭,他們的收入也沒能力追上樓價。當躺平者收入只是剛剛好,又未必有穩定居所,生育意願亦降低。

這些經歷背後道出社會經濟制度已經改變,上一代的工作環境和社會保障也較穩定,而且可以向上流動,收入和職位晉升可以應付愈來愈多的消費。然而,如今工作和生活變數甚多,人隨時面對非自願失業,盲從舊有觀念只是緣木求魚,更為自己帶來無比壓力。當回報不是可預期,他們不願無止境吃苦,情願減少消費和生活欲望,換取更自主的人生。

網民製作的躺平圖片。(網上圖片)

全面社會政策才能建立價值觀

既然躺平主義是反映深層勞工、樓房、社會保障等制度缺失,單靠政府宣傳正面思想不會見效。話題在內地盛行之初,不少內地媒體和評論員發表文章,倡議以價值觀引導,最著名的有《南方日報》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但隨後引來更多網民反駁,更順道再次抨擊扭曲的「996」工時制度。可以說,在香港,楊潤雄認為家庭和課室展開價值觀教育就可消除躺平,同樣是膚淺和徒勞無功。可以預期,當學生發現兒少時期學到的價值觀和美德,在實際社會走了樣,他們只會對教育制度失望,甚或採取犬儒、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無法凝聚社會。

最具說服力的價值觀教育,莫過於政府以身作則,而且驅動各界別實踐該等價值觀。具體建議包括政府廣建可負擔房屋,規管工時,降低創新創業的初始成本;商界則要重視員工的工作生活平衡,透過合理報酬和工作保障,令青年有滿足感和歸屬感。學生和青年人體認到生活感到穩定,自會放下生活憂慮,專注工作和籌劃事業及生活,放眼未來之餘,驅動社會前進,局長就不用擔心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