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不能只是空中樓閣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最大規模都市發展計劃,基建更是重中之重。本周三(12日),特首林鄭月娥交代都會區的規劃進展,交代了更多基建和服務設施,但仍沒有提及該等項目的時間表。政府要快馬加鞭落實藍圖,除了盡早動工外,還要不斷檢視各項產業的人手需求。

林鄭在立法會答問大會提出北部都會區會設更多鐵路站,搬入政府辦公室,以至開放位於禁區的沙頭角碼頭作旅遊觀光。醫院是林鄭提及較多的社區設施,例如北區醫院擴建工程已經展開並在2028年完工,古洞北則興建都會區內的中心醫院,籌劃中的洪水橋醫院的病床數目有望提升。政府亦計劃在區內撥地發私家醫院,病床數目未定。

新建醫院已在規劃之內

其實,林鄭今次發言的新猷大抵是額外500張位於洪水橋的病床。她所說的北區醫院擴建和興建洪水橋醫院,早在醫管局的兩個十年發展計劃之內,只是病床數目較少。另外,發展計劃還包括博愛和天水圍醫院擴建。至於古洞新醫院,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去年11月也曾概述。

以病床數目計,現時天水圍、北區和博愛醫院的病床約為1,650張,兩個十年計劃會新增4,100張,因着北部都會區計劃再加的病床為2,100張,另加私家醫院,粗略合計為8,000張。但這仍遠不夠都會區人口250萬人口之用,政府要繼續覓地增建醫院,滿足人口需要。

政府不只要求醫院服務區內病人,還包括醫學科研和教學,與新田科技城的生命科學產業合作,方向正確。醫療科技是香港優勢領域之一,醫院的臨床研究定可配合新器材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在此之上,新私家醫院鄰近邊境,當本地醫院服務供需平衡,私家醫院大有條件吸引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中高收入階層光顧醫療服務,從另一層面發展醫療產業。

增基建還要增人手

在加添基建以外,政府還要急切培訓和引入醫護人手來營運新醫院。香港大學以2017年水平為基準,推算2030年欠缺千計醫生護士,其他醫護專業也有短缺。政府已建議增加醫學生名額,又引入非本地醫生,但醫管局仍要不斷評估新政效用,以免重覆天水圍醫院的覆轍,在啟用初期因為人手不足,有設施也不能服務病人,白白浪費資源。

不論是醫院,還是五條新鐵路、十多萬間新住宅、辦公室,一天未動工、未落成、未啟用,官員當下說甚麼雄圖偉略也是空話。城市競爭不等人,香港發展已經落後大灣區、內地以至其他城市,而北部都會區是提振香港經濟的契機。政府月前稱爭取15年後完成都會區也是太長,愈早落成愈有利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