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定不應受意識形態束縛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美國周四(10日)公布1月CPI高達7.5%,創近40年的新高。美國CPI已連續9個月超過5%,而且暫時尚未見頂。通脹高企的成因眾多,一既因為能源價格上升拉動,及受到美國過去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大量的財政支出所影響,而2018年特朗普向華發動貿易戰所增加的關稅亦是其中一個因素。

特朗普發起貿易戰後,中國和美國在2020年1月簽訂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協議已於上月到期。據《彭博社》報道,中方迄今只完成了62.9%、即約三份二的採購量。月初美國副貿易代表比安基(Sarah Bianchi)也表示,要就未達成的目標追究北京的責任。本周三(9日)美國商會稱總統拜登正考慮如果與中國未能就如何處理未達成目標的磋商失敗,將再發起新的貿易調查,有可能再增加關稅。

美國的1月CPI高達7.5%,創近40年的新高。

關稅戰難以再來

但過去兩年的貿易戰數據表明,貿易戰無法達成美國宣稱要改變「貿易公平」的目的,而且多份研究都指出,美國加徵的關稅有九成都由美國入口商承擔,最終反而成為美國通脹的助燃料。拜登在未當選之前曾批評特朗普的關稅不能解決問題,在上任後雖略為調整了態度表示不急於取消關稅,但仍然指出保留關稅只是為了迫中國履行承諾,不認為關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事實上,在今年初美媒早已提示中國無法履行增購承諾,美國政府手中掌握數據更早應該知道中國無法完成採購量。幾個月前,拜登政府官員還在討論取消部分對中國的關稅,例如去年10月貿易代表戴琪就表示正在考慮相關建議,12月初財長耶倫又表示降低中國商品關稅有助於控制通脹。難道幾個月前就不知道中國無法完成採購量?

再者,今時美國的經濟狀況與特朗普發動貿易戰時相差甚遠。美國當下通脹嚴重,而聯儲局也將工作重點由促進就業改為壓止通脹,準備加息及縮表,這樣對美國經濟自然造成壓力。如果拜登現在再發動對華大規模的貿易戰,美國通脹壓力將會更嚴重,而經濟也可能出現危機。上月中,美國兩黨共140名議員才致函拜登要求加大對華關稅豁免,可見情況並不樂觀。

政治取態先於最優選擇

拜登政府的強硬態度有可能只是為了在與中國的談判中表示立場,但觀乎整個中美貿易爭議,美國決定採取什麼行動都以考慮政治意識形態為先,而非以國家人民利益。過去數年,美國內與華對立幾乎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兩黨政治人物都只能附和鷹派,對華被迫採取強硬態度。

然而,並非強硬就有效。像貿易戰美國無法依靠關稅獲勝,與中國共同合作發展、並努力自我改革才是美國的出路。從政者並不應該被任何意識形態騎劫了決策,而是根據客觀現實的利害而作決定。

受意識形態所制的施政其實並不只存在於美國,而是全世界普遍的問題。香港執政者就往往受制於意識形態的枷鎖,難以作出真正的改革,例如因為經濟自由意識形態的束縛,過去不願積極深化經濟改革。即使近來的抗疫問題上,政府就時常對採取更嚴厲的防疫政策自我畫地為牢,結果無法作出最隹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