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香港新方向|躺平不是出路 積極防疫方能自救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香港近日新冠疫情嚴峻,確診數幾何級上升。農曆年假期後,剛過去的周一、周二單日新增確診六百多宗。到周三已升至單日超過一千一百宗新確診。

來稿作者:香港新方向

周二(8日)行政會議後政府公佈的一系列措施,除在不少公共場所推 「疫苗通行證」以及修訂僱傭條例,僱主可「合法」解僱不打針無法上班員工,在疫情已幾近失控之時全力 「谷針」外,基本上沒有其他強而有力快速壓抑疫情發展的措施。香港市民不禁在問:

1、「共存,躺平」已成為現時唯一的選擇嗎?

2、社會要預備什麼去「與病毒共存」?

社會各界人士在過去幾星期也不停提出不少有助清零的建議。政府一直不積極反應及採用。直到現時確診過千宗這些建議是否已不適用?我們以及不少醫學專家都認為時至今日如政府不立刻採取壓抑疫情措施,不盡力找確診個案進行隔離,以香港現時的疫苗接種率,允其最高危群組的長者疫苗接種率,直至接種率提升到合理水平之前,香港的醫療系統將面臨重大崩潰危機。

香港疫苗接種進度未如理想

參考於去年8月已推行「與病毒共存」的新加坡的數據,新加坡目前有約九成人打齊兩劑疫苗,在1月14至27日,新加坡每10萬名未打齊兩針的患者,有近14人入住深切治療部或死亡,如果接種了兩劑,每10萬人中只有2.73人有重症或死亡,接種了第三針,數字更降至0.66宗。至於80歲以上的感染人士中,從未打針或只打了一劑疫苗的高達兩成一人死亡,而打齊兩針的,死亡率降至只有百分之三。

回看香港,截至2月9日晚上八時的數據,香港打齊兩劑疫苗的佔總人口約65%,60歲以上打齊兩劑疫苗的55.34%,接種了第三針有15%。換而言之,由於疫苗對重症及死亡個案產生了保護,疫苗接種率對醫療需求有著緊密的關係。現時35%一針未打的60歲以上市民,理想化地要打完兩針最快也需要約兩個月時間,而同時間疫情正猛烈爆發,香港的醫療系統在這幾個月能捱得過嗎?市民又已有在這段期間面對死亡個案上升以及醫療崩潰的心理準備嗎?根據最近數據,未成年人感染比例也大幅度上升,家長們可以接受大量的兒童在沒有疫苗保護的情況下感染病毒嗎?

長痛不如短痛。參考各個地區的抗疫經驗及數據,我們建議港府應立即採取以下三個措施:

1、強制大幅度減少社交接觸7天,非必要提供緊急服務的人員都實行在家工作。統籌公務員團隊上門運送物資。

2、期間大規模加大加快核酸檢測至每日50萬以上。即時起用混檢模式並設大量採樣站推行強制全民檢測。房屋署、民政事務處及各物業管理公司協助安排居民分批檢測。

3、大幅度於亞博以外的九展、會展、郵輪碼頭或紅館擴建方艙醫院,將確診者應收盡收,不能把確診者留在社區,這樣才能減低感染者於社區傳播風險。

要做到以上三點,人力及物資供應上,需要政府調派大量人手和資源。人員調度方面,選舉事務處在去年招募立法會選舉工作人員、運作全港超過600個投票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每個投票站的團隊都有通訊群組,可以馬上啟用)。可參照投票站的人員結構,將公務員按照住址分區並組團,承包物資配送、後勤支援、應急處理等一系列前線工作。同時在18區乃至大區層面設立地區調度指揮中心,跨區靈活調配物資。

調動人力物力先控制疫情

既然當下全社會最緊迫的任務是控制疫情,政府要敢於暫時停擺非必要功能,將絕大多數公務員人手投入到前線工作中。17萬公務員也應放下不同部門、職系、專業範疇的門戶偏見,在此關鍵時刻齊心協力,以熱誠專注的敬業精神重塑香港市民對公職人員的信心。而社會也必須配合共同犧牲短暫的經濟及自由,以換取逐步開放、保障醫療系統正常運作,以及保護一條又一條的人命。

在解決了眼前的疫情危機後,要持續真正做到動態清零,更必須配合實名制的 「安心出行」,提升追蹤的效率,趕在病毒快速蔓延之前。 要知道「安心出行」並非只為方便市民自我記錄行蹤,更應作為流行病學調查的工具發揮最大作用。個人資料私隱專員於2月10日的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上表示,若「安心出行」加入追踪功能用作個案追踪,並無違反《私隱條例》。事實上除了內地,世界不少大都會也是以電話訊號作有效病源追蹤。不得不說,全社會已經在「私隱」議題上糾結太久。如今既然有官方解讀,政府應全速推進升級「安心出行」功能,不但加強個案追蹤能力,亦能在「禁足」期間對個人行為起到規範和阻嚇性作用。

相反,如果港府依舊固執己見,不願採取以上提到的果斷措施,大家則要面對第二個問題: 社會要預備什麼去「與病毒共存」?

袁國勇教授早前也提到所謂與病毒共存實質是長者、體弱人士的人命犧牲,物競天擇、汰弱留強。長者或本身體弱的面對死亡的威脅;兒童則面對染症後有機會面對全球都未知的有可能的後遺症影響。況且本港兒童的疫苗接種最近才展開, 兒童現時基本上都不受疫苗保護. 可是一個不得不警惕的事實是, 自1月1日至2月6日,本港確診的2,700多個案中有約240個是12歲或以下的兒童(約9%)。倘若香港此刻走上「共存」之路,那將會是被動式的「接受共存」,這與很多人喜歡舉的新加坡例子是截然不同的情況。

新加坡政府早於2021年8月便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藍圖,表明應對疫情的關鍵在於新加坡醫療系統負荷能力,要確保公共醫療系統資源留給重症病人及高危人士。因此,政府在同一時間推出居家康復計劃(Home Recovery),擴家庭醫生效能。反觀香港,特區政府又有什麼藍圖呢?昨天被通知到醫院急症室,今天被通知應該去找私家醫生,可是前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卻說不要加大診所感染風險,難道這就是港府的藍圖嗎?

總而言之,如果特區政府的結論是不採納前三項建議的話,事實上就是幫香港社會選擇了「共存」的結果。那請政府告訴市民,香港的「與病毒共存」的藍圖是怎樣的,好讓市民不活在恐慌的不確定中,繼續天天排隊四至五個小時進行檢測及自我檢測陽性後前往已飽和的急症室。

作者香港新方向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師、工程師、建築師、醫生、校長、大學教授、教師、社工、心理學家、記者、導演、資訊達人、會計師、銀行家、企業家等。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