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合宜發揮社會力量 香港早日戰勝疫情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民建聯周二(8日)早上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公開信,嚴厲批評政府至今未有用好中央政府派出的支援。信中指出特區政府只派出局長級代表與到港協助防疫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進行對接工作,反映政府「整體抗疫工作的『頂層設計』 存在缺陷」。

同日晚上,民建聯再次發表聲明,因為公開信中有內容並非事實向行政長官致歉。

連同上周,立法會議員何君堯亦曾以內地的中成藥未有獲批為註冊藥物為由,激動狠批食物及衞生局,並謂「假如你認為藥物不可靠,何不你自己服用兩排,食過後再觀察你死唔死,假如無事不就是無事?」近來部份立法會議員對政府抗疫工作的批評之聲可謂是十分激烈。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上周出席立法會的「與預防及控制疾病相關的附屬法例小組委員會」時,亦以內地的中成藥未有獲批為註冊藥物為由,激動狠批食物及衞生局。(資料片段)

合理批評建基於事實掌握

無可否認,特區政府應付這一波疫情的工作令人失望,各項防疫安排出現嚴重滯後。例如不少新冠患者都在康復後才收到政府的支援,甚至是近日位於青衣的方艙醫院已經趕工後盡快啟用,但入住率一度大幅落後,原因卻是由於衞生署安排轉移病人有阻滯所致,情況令人憂慮港府失去對事態發展的應變能力。一些議員有激動的反應,情況值得理解。

然而,香港當務之急是盡快實現「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假如一些政黨、議員,甚至建制力量以為這個時候可以隨便批評,甚至因為政治需要而擺出與特區政府針鋒相對的姿態,就容易令人感覺部份人將再次走上了過往民主派的政治鬥爭老路,而且無異於早前「共存與清零」的無謂雜音。

在社會眾聲喧鬧的時候,議員對政府的意見就更要按照事實和合理的基礎。(廖雁雄攝)

在社會眾聲喧鬧的時候,議員對政府的意見就更要按照事實和合理的基礎。例如目前特區政府其實一直與內地專家梁萬年緊密聯繫,甚至在抗疫的策略上亦在聽從內地專家組意見而立即有所調整,不是墨守成規。而藥物方面政府亦已購入相當足夠的兩款新冠口服藥,甚至一些中成藥亦會包括在向安老院舍長者派發的抗疫包之內。這些都是議員以至社會應該正確了解,以客觀的態度評價政府的工作。

所有人也可以發揮積極力量

面對疫情迅速的變化,香港社會更應放下各種成見,共同參與對抗疫情的工作。當前的疫情就如一場對抗病毒的硬仗,只有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多走一步,香港方可以盡快戰勝疫情。更何況,政府的力量始終都是有限,一些政策的推行或者對於病人在社區隔離時的支援在這個時候就更需要依賴社會中各種力量,尤其掌握地區人脈和社會網絡的議員和政黨在這個時候就更加應該發揮作用。例如,部份長者仍未主動接種疫苗,如果各政黨的地區網絡在這個時候可以發揮作用,多加接觸地區內的長者群體,並且協助他們釋除對於疫苗的疑慮,甚至是連同地區的義務組織,策動物資分發和支援,都是比隨便的批評更有幫助。

政府的力量始終都是有限,一些政策的推行或者對於病人在社區隔離時的支援在這個時候就更需要依賴社會中各種力量,尤其掌握地區人脈和社會網絡的議員和政黨在這個時候就更加應該發揮作用。(吳傑莊提供)

批評總比建議來得容易,實在的建議卻往往比批評更顯珍貴。畢竟這一波疫情已經令香港失去超過2千人的性命,在這個時候繼續意氣用事的指責和針鋒相對的漫罵,無助香港走過這一波疫情的低谷。而整個香港社會都需要冷靜下來,思考接下來如何有效實現「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目標。如果政府在一些執行細節上遇有阻滯,社會當然應積極地指出問題,但也可以多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私院未有積極參與抗疫工作,問題被提出來後,難題已一步一步得到緩解,這亦正正說明議員、市民,甚至媒體的力量,只要力度用得適宜,始終能夠發揮積極有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