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殮房疫前已缺 香港人能否走得好?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五波新冠疫情來襲,每天死亡人數大增,人手不足加上防疫安排令殮葬過程面對重重關卡,家屬倍感徬徨無助。醫管局代表在周五(11日)的疫情記者會強調病房工作面對前所未有壓力,已經盡力處理遺體,望其他病人和市民體諒。其實,即使沒有疫情,醫院殮房設施不時爆滿,政府早前落實增撥資源到醫管局和公立醫院,勿忘改善醫院處理遺體的服務。

雖說染上Omicron的致死比率較低,但因為染疫人數眾多,加上早前天氣寒冷誘發重症致死,每天死亡人數仍較平時和首四波疫情為高。去年每天有140人死亡,第五波疫情令每天死者數目增加至少約100人,即一個月增加3,000具遺體。

遺體由逝世到火化,一般要經過幾個步驟,醫管局要為在醫院自然死亡的人發死因醫學證明書,遺體留在醫院殮房,家屬要到食環署辦理死亡證,預約殯儀館場地和申請火化等。在發現現場或在急症室死亡的人,多數被送往公眾殮房,再由裁判官簽發火葬證明書。

伊利沙伯醫院殮房爆滿,死者遺體要堆放在殮房雪櫃外。(廖雁雄攝)

人手、文件缺 辦身後事一拖再拖

日前食環署加開火葬場火化時段,由平日130至140節,加至260至280節。另外,東華三院日前增加旗下寰宇殯儀館靈堂時段,最多為400個家庭舉行簡單喪禮。這些做法都是可取,惟火化是處理遺體過程的末段,前面過程不順暢,家屬根本難以辦理喪事。

現時每個步驟也出現阻礙,皆因處理人手太少,食環署員工和殯儀業中的仵工、靈車司機、殯儀館人員、運送棺木司機等染疫或成密切接觸者而缺勤,以及遺體數目太多。醫院和裁判官遲發死亡證明文件,驗屍時間大增令認屍程序延誤,有指新冠患者遺體存放冷凍櫃長達一個月才讓家屬認領,位置未能善用。

本來家屬可以選擇「院出」,在醫院或公眾殮房完成簡單喪禮後便把遺體直接送往火葬場,然而有殯儀業界代表反映部分公院殮房不允許業界為先人裝身和瞻仰遺容,家屬唯有選擇殯儀館,加長殯儀館的人龍。

東華三院將寰宇殯儀館地下的三個靈堂,在指定時間供長生店以電話方式預訂,免收靈堂租金,讓最多400個家庭舉行喪禮。(東華三院圖片)

政府部門和殯儀業界在周四(10日)開會探討如何理順整個流程,但據業界透露進展不大。人手短缺難以短期紓緩,為鼓勵業界餘下人手加強服務,政府應向他們提供和教導他們穿上保護裝備,減低員工值勤憂慮。公院也可檢視對院出的防疫安排稱加通融,例如減少參與家屬人數但可維持最起碼殯儀程序。

疫情突顯過往殮房設施不足

此外,增加儲存遺體地方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早前政府於部分公立醫院和富山公眾殮房新置28個臨時冷凍櫃,可儲存1,100具遺體,向殯儀館借出遺體暫存位置,又指富山殮房會加快擴建,望可在下月初提供額外500多個安置位置。數字看似不少,但萬一疫情不退,遺體仍會積壓殮房。政府應密切監察使用情況,有需要時再增加凍櫃。

我們盼望疫情盡快完結,但屆時社會也不能遺忘對身後服務增加支援。早在疫情之前,醫院和公眾殮房爆滿已經不時發生,尤其是在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和農曆新年時候,在2018年三個公眾殮房的平均使用率超過100%,殮房職員在無可奈何之下曾安排兩具遺體同放一格,或者把遺體轉送到有閒置屍格的殮房。政府已在擴建公眾殮房以助紓緩擠迫,又承諾增加醫管局和公院資源,但官員有否想過納入殮房和身後服務呢?公院殮房亟需擴充,並要以滿足流感高峰期死亡數目為目標。香港人在生時已經面對貴細擠的居住問題,離世時舒服一點,有尊嚴一點,讓家人釋懷,基本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