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理想之間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現實有時候殘酷。當烏克蘭人為了保護家園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旁人縱使義憤填膺,但終究只能隔岸觀火,做不了什麼。歐美社會大多數人都譴責俄羅斯,卻無法改變烏克蘭生靈塗炭和流離失所的現實。

這些都是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會強調的。

米爾斯海默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專研國際關係,以攻勢現實主義聞名學界。他筆下的《大國政治的悲劇》強調,國家與國家間始終充滿衝突和戰爭,國家為了生存和權力最大化不惜訴諸各種傷害別人的手段。

現實主義學者:西方的錯

米爾斯海默在俄羅斯八年前吞併克里米亞後,於《外交》發表文章〈為什麼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自由主義的幻想挑釁了普京〉,指出俄羅斯不會容忍北約東擴。自從他3月初向《紐約客》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自由只是理想、惹怒俄羅斯的危險卻是現實之後,他2015年「為什麼烏克蘭是西方的錯」演說的影片被很多人翻出來看。然後,他們大為不滿。

他們批評米爾斯海默的說法有如在合理化俄羅斯的軍事入侵,將本應該全是俄羅斯的責任說成是西方的錯。一些人又指出米爾斯海默的說法就好像在女性被性侵犯後,反過來怪責是女性穿得過於暴露那樣。由於美國學界近年左翼風潮熾熱,芝加哥大學有學生要求校方革除米爾斯海默的教席,也是不叫人意外。

與此同時,許多學者也很認真地公開撰文,以反駁米爾斯海默的論述。例如牛津大學國際關係榮休教授羅伯茨(Adam Roberts)在《經濟學人》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原因不只是北約東擴,還包括了許多與北約無關的因素,例如是蘇聯瓦解後前成員國的民族和公民身份問題。美國政治理論家沃爾澤(Michael Walzer)則在《華爾街日報》不點名反駁現實主義者,指出蘇聯時期的東歐國家也曾反抗,而且美國對南美洲政權的干預招致不少惡果,這些都說明了大國維持勢力範圍、控制以至鄰近國家的做法都不可行,嘗試以現實主義之矛攻現實主義之盾。

無法拋棄道德 惟須認清事實

現實主義乍聽之下好像是去道德化,相對之下自由主義或者理想主義顯得較為崇高,講求道德原則。人之為人,當然要追求道德,這是古今中外的聖賢也所同意。但其實現實主義也非完全不談道德,例如以避免惹怒俄羅斯為由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背後的原則就是要維持烏克蘭和平、保護人命安全,這不正是道德考慮嗎?沃爾澤可以用現實主義的套路,論證大國入侵鄰近小國並不符合利益,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沃爾特(Stephen Walt)亦用現實主義的道理,力陳俄羅斯和烏克蘭達成協議的好處,這些說明了現實主義本身不必然指向某一種路徑,而是強調考慮過程中必須認真看待現實條件,不要只高舉理想或個別原則,作出不智決定。

從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中各取所長,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拿捏平衡,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相處應該如是,歐美的外交政策應該如是,香港面對各種問題亦應該如是。現實主義者不能忘記,不論他們作出怎樣的決定,當中始終也帶了道德選擇,沒有哪一步可以是價值真空;空談理想的人則要認清楚現實的條件是怎樣,不能活在一廂情願的想像之中,為了一個橙而打破一盤蛋,更何況那個橙可能只是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