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支援很重要 增擴飯碗更重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截至周二(12日)申請期屆滿為止,合共收到47萬宗申請,較政府預期的30萬宗多出57%。而根據3月中政府統計處的公佈,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失業人數為15.8萬和8.7萬人就業不足,大幅低於失業支援申請人數。即使47萬宗申請未必全部都合符資格,而且失業支援計劃本身亦涵蓋了受無薪假影響的市民,但可以想像香港的就業情況比預期中更為嚴峻。

早前香港採購經理指數(PMI)在3月份加劇收縮,由2月的42.9進一步下跌至42,創2020年4月以來的新低,本身已為香港經濟前景亮起警號。即使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提出了一系列的刺激措施,但按照目前申領「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的數字以及各項經濟數據來看,香港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形勢亦難以樂觀。加上國內深圳、廣州、上海等城市均先後受疫情影響,可以預期部份企業亦會減少投資,就業市場就更是雪上加霜。

政府推出的一萬元「臨時失業支援」計劃踏入最後一日申請。(余俊亮攝)

復常和經濟復甦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在這個時候,政府更是需要從大環境考慮如何重建香港社會的經濟動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13日)預告,將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這無疑將為已沉寂多月的飲食、零售及服務業迎來喘息的機會。但目前仍然受經濟寒冬影響的行業就遠不止此,例如航空業、旅遊業等就仍然因為入境限制的問題而被冰封。至於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的從業員亦受盡這波疫情所影響,目前仍有待政府放寬對大型文娛活動的限制。

事實上,早在這一波疫情爆發之前,香港的就業市場事實上就已經歷很大變化。不少行業都受疫情影響而關閉或結束營業,部份職位更因而出現萎縮的情況。即使失業率在去年10月至12月期間下降至3.9%,但這項跌幅背後不少都是因為部分受疫情影響的市民未能找到過往從事的職位,而暫時轉行從事其他行業。但自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本港不少食肆和處所再次受到防疫措施所限制,需要縮短營業時間,變相亦令香港經濟再次跌入谷底。「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的申請者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就業市場的承受能力有限。

疫情重挫百業,失業及開工不足基層百上加斤。(資料圖片)

長期更要改善勞工環境

本港就業市場面對的多重問題,包括工種狹窄、勞工保障不足的情況,不少的勞動力都集中在零售、餐飲等相對低技術的行業。這些行業在疫情未轉嚴重或者都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甚至過去更因受惠自由行等幫助而未見衰弱。然而這波疫情亦說明當社會因為傳染病而需要剎停社交接觸,這些行業亦難以避免因為停罷而被受打擊至深。加上香港又欠缺製造業等勞工密集職位,最終就造成大量打工仔手停口停,甚至可以預期這些行業的疫後復甦步伐仍然緩慢。

因此政府目前除透過「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支持受疫情打擊的市民外,其實更應採取其他措施提升香港勞工的整體競爭力。當中就更應包括提供各類型技術課程協助部份受疫情影響的市民轉營。雖說目前已有僱員再培訓局或持續進修基金等方式為香港的合資格僱員提供技術訓練,協助他們應付香港經濟結構轉型,並讓他們重新投入就業市場,但過去一段時間這些機構亦同樣因為疫情已暫時停止有關服務,變相令不少短暫失業的市民錯過了進修的機會,更難掌握新的技能重投市場。所以政府更應在接下來幾個季度,把握現時經濟下行𥦬口,推廣和鼓勵市民提升技能。

洗碗工林女士失業2個多月,嘆全家因疫情失業經濟困難。(盧翊銘攝)

這一波疫情對香港經濟和就業都造成嚴重打擊。政府除以放寬措拖和派錢刺激經濟外,其實仍有更多長遠的勞工支援工作可以採納實行。而要令香港恢復成為具經濟動力的城市,首要是特區政府的官員有積極的行動把自己變成經濟復甦的推動力,繼而在短期和長期的措施落手,改善香港的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