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戶給李家超的施政考驗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選舉唯一候選人李家超在周日(24日)落區探訪劏房戶。他沒有回應當選後能否做到公屋三年上樓和制訂告別劏房時間表,他和競選團隊亦似乎不掌握現時公屋配套缺失,未能說明如何「以結果為目標」。

李家超探訪了兩戶劏房家庭,了解到老婦難於上落唐樓,單親家庭當中的子女難於在狹小房間專心上網課學習。他們最大願望是盡快獲編配公屋,改善居住環境。他在社交平台稱「有一個想法,如果基層市民願意,他們可以選擇提早搬進新落成的公共屋邨」。他亦指要加快建屋,增加房屋供應,就必須壓縮程序。

劏房戶要的是建屋承諾

相信李家超以至一般人也了解九萬多劏房戶處於水深火熱,渴望早日上樓,探訪活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比起泛泛而論,基層希望最想得到的是這位準特首能承諾公屋建造何時可以加快加量。

李家超落區探訪基層及少數族裔,隨後見記者總結行程。(鄭子峰攝)

去年政府介紹公屋項目由「生地」到落成最少要10至11年。近月發展局提出精簡土地發展程序,例如合併申述和同步處理,以及填海計劃、收地諮詢及授權等工作同步和提前開展,預料可減省兩年至兩年半時間,而運房局則已採用「設計及建造」採購及「組裝合成」建築法來壓縮建屋時間。再者,未來的建屋地點會愈來愈多位於較平坦的北部都會區和新填海區,平整工程相對簡便。就此,競選團隊大可採納政府改革,在此基礎上訂立公屋興建的目標年期。只要把年期縮短至七至八年,幅度已是三分之一。

當然,建屋仍是需要時間,一般家庭三年獲首次配屋的目標在中短期也難達到。競選團隊宜在提出建屋目標時,同時務實調整首次配屋時間至例如五年,以及維持輪候三年後合資格獲得現時政府福利援助的資格。若說要「以結果為目標」,下屆政府甚至可以把配屋承諾與官員仕途問題掛鈎。

有了公屋落成的時間目標,終結不適切住房時間表和路線圖也可順勢推出。而要提升輪候公屋期間的生活質素,李家超當選後要善用社區隔離設施作過渡房屋。

不少基層無法承擔劏房租金,只能次一級租住工廈劏房單位。(資料圖片)

提早上樓既非新事也非可取

安居不只限於有瓦遮頭,而是指基本衣食住行生活滿足。居民在住進新單位時,應有交通、商舖、學校、社福設施等配套,形成社區。近年一些屋邨設施的啟用時間晚首批居民入伙,引致各項生活不便,被居民、社福團體和地區代表批評。舉個例子,五、六年前觀塘安泰邨入伙時,學校、巴士服務和兒童青少年中心未能趕及齊備,重建後的蘇屋邨在安排首批居民入伙後三年,社會服務團體才陸續進駐邨內社區綜合服務大樓。

住屋配套不同步的原因多樣,例如政府誤以為可依賴鄰近屋邨應付生活需要,或者等候幾期居民入伙後才算有足夠人口比例給機構提供服務,對長者和幼兒需要社區照顧群體尤其不便。稍為對公屋範疇有認識的人,也不會覺得提早上樓是獨到想法,李家超應摒棄「提早搬進新公屋」的想法,反而要力爭上樓和資源同步。

房屋政策是李家超政綱和當選後施政的一大考驗。從民生福祉而言,安居是擇業、婚姻、生育的前提,是一切生活之本,是社會穩定的元素。從政治而言,新政府要解決的房屋問題相當具體,如上所說,就是興建公屋量和時間,以及終結各類不適切住房的日程。到現在仍對數字避忌,是否因為避免令現屆政府尷尬,還是擔憂他執政後也難以扭轉基層困境?不論是什麼原因,這兩組數字也說不清,本來就與「以結果為目標」的說法矛盾,令人擔心新任政府因循守舊。希望他在探訪後對房屋政策的籠統回應只是「賣關子」,在本周公布政綱時能鏗鏘有力訂下目標數字,給基層和市民一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