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精英的支持不是用來門面「打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選舉唯一候選人李家超近日除了馬不停蹄地約見各界聽取政綱意見之外,周二(19日)亦公佈了合共148人的主席團及顧問團名單,雲集政商界重量級人物。政界包括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等,以及工聯會、民建聯、經民聯、新民黨及自由黨等主席,商界則有長和資深顧問李嘉誠、恒地創辦人李兆基、九龍倉前主席吳光正等,其他界別還有三名大學校長、樹仁大學創校校監胡鴻烈、終審法院前常任法官烈顯倫等。

李家超的競選宣言把「我和我們」掛在嘴邊,但關鍵在於這個「我們」指的是哪些人。這位未來特首毫無疑問已獲得政商界領袖及大地產商的同行,但香港的社會經濟問題懸而未解,卻又與他們不無關係。過去政府缺乏改革決心,不敢挑動既得利益,如今李家超既有中央的祝福,得到泛建制陣營的擁戴,要做的絕對不是安享於群星拱照、大和諧假象,而是借助這份支持來展開改革,解決沉痾。若然在施政上蕭規曹隨,那絕不可能「為香港開新篇」。

李家超拜訪香港總商會。(鄭子峰攝)

香港出路不能靠表面和諧風光

而所謂的群星拱照、和諧景象,亦早已證明了只是表面的風光。我們不應忘記昔日林鄭月娥宣佈參選時,同樣得到政商界多名重量級人物站台支持。例如夏佳理、查史美倫、胡定旭等都在主席團之列,林鄭的資深顧問同樣包括了李兆基、吳光正、嘉里集團創辦人郭鶴年等人。即使五年前的名單不及現在這一份,卻也稱得上星光熠熠。但五年轉眼過去,站台名單無助於施政改革,特區政府沒有分配好經濟利益,年輕人失去寄望,基層仍然每日歷盡掙扎。

李家超自從月初宣佈參選以來,大部份時間都集中拜會各個政黨和商會組織,聽取了商界對創科、再工業化及融資的看法,講述施政理念並爭取支持。雖說目前香港疫情仍然反覆未定,但他過去一周也拜訪了本港五大商會,早前亦走訪了多個建制政黨和社團。落區聽取社會基層需要是否完全不可行?市民無票無權,要令他們感到聲音受重視,競選工作便難以避免走訪劏房和籠屋,聆聽市民憂慮的房屋、醫療和安老等議題,回應他們的需要。

走進社區了解市民關顧的事

競選當然不能只是公關騷,市民亦再無耐性聆聽空洞的政治口號。但連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去年國慶前夕也曾探訪旺角籠屋戶,便自然「看過劏房、到過屋邨……以後還會去更多基層社區」,探訪基層既是切身處地了解社會問題的方法,也能夠展示對民生活的重視以及解決問題的決心。如今李家超只待走過選舉程序和獲中央任命,便成為香港第六屆行政長官,他必須履行在競選宣言的改革承諾,交出大刀闊斧改革的政綱,引導香港走回繁榮發展的正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