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禽流感十面埋伏 應盡快落實中央屠宰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上周三(3月8日),中央工程學院院士鍾南山指出不排除H7N9禽流感有人傳人的可能性。而他於2月25日也曾指出內地H7N9病毒出現變異,開始呈抗藥性反應,並呼籲市民不要購買活家禽。雖然現時香港少有出現本地禽流感感染個案,但政府仍需要防患於未然,落實有效的防禦措施;而最有效的防疫之道,莫過於落實久懸未決的家禽中央屠宰方案。
必須強調的是,現時內地當局已對H7N9嚴陣以待。在今年一月起,內地已共有近400人證實感染H7N9,共一百多人死亡,死亡率達三成之高。雖然有指這死亡率或被高估,因為確診禽流感個案一般為嚴重個案,而病情較輕的感染者,則少有求醫;然而,此說法亦道出了另一個事實,就是禽流感感染者數目,恐怕不止如此。

自2014年至今,內地衞生當局通報共17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6)個案。(資料圖片 / 陳焯煇攝)

香港人煙稠密 慎防病毒突變

眾所周知,香港人煙稠密的環境容易令流行病急速傳播,縱然近年香港少有本地感染的禽流感個案,但不能忘記的是,在1997年香港曾出現多宗人類感染禽流感個案,造成六人死亡。而自2014年起,香港也曾出現多宗外地感染的H7N9個案,加上禽流感時發生基因型變化,香港政府、市民實在不能輕視禽流感對香港帶來的風險。

無可否認,香港政府在1997年出現禽流感(H5N1)感染個案後,已規定內地供港活雞必須先作隨機血清檢驗才可出售,但檢查所有活雞的時間過長、成本過高,實際上不可行,因此漁護署只會作抽檢。在現時的制度之下,政府只能確保少於2%的雞隻受到感染,換言之,在港出售的內地活禽,仍有機會有受感染的漏網之魚,若染病禽鳥流向活禽市場,勢對市民的健康造成威脅。

中央屠宰活雞,可以減低人類感染禽流感的風險,卻扼殺了雞販生計。

中央屠宰場萬事俱備 政府卻歎慢板

至於防範之道,2015年港大的研究報告已明確指出,就是關閉活禽市場。研究也指出,市場活雞為病毒的主要感染源,市場活雞H7N9的陽性率平均為3%,個別地區最高可達15%,只有關閉活家禽市場,才能有效減低市民感染禽流感的風險。而去年訪港的中央工程學院院士鍾南山以及食物及衛生局轄下的衛生防衛中心,也曾建議香港改行家禽中央屠宰制,以減低疫症爆發的風險,然而,政府卻遲遲未有落實相關建議。

事實上,成立中央屠宰場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在2006年,政府已推出完善方案,計劃在上水石湖墟建設家禽屠房。由於此地鄰近本地家禽農場,也完善連接各地交通網絡,加上選址距離民居達200米,對當地居民影響有限。雖然當年環評報告指出屠房會產生大量污水,然而,報告亦已提出解決方法,就是接駁污水渠到污水處理廠。然而,政府卻遲遲未有拍板實施方案。

政府一直未有清晰交待方案遲遲未能落實的原因,當官員到立法會答話時,也只是含糊其辭,未能清楚解釋箇中因由。在2010年,政府向立法會食物安全委員會提交的資料文件指出,政府未有落實家禽中央屠宰政策,是因為其在商業上不可行、無利可圖、難以找到商人投資相關項目;惟此說實難以服眾,事實上,在2006年,政府提出中央屠宰方案時,社會已有聲音指出政府應負擔營運屠宰場的責任,政府在2010年時再次提出商業上的困難,有逃避責任之嫌。

而文件以「特別是愛好烹飪的市民」強烈反對為由解釋為何未有落實方案,則更是無稽之談。觀乎文件附錄有關市民對活雞需求量的統計數字,即可見政府的說法並不合理,在2003年,活雞仍佔港人的雞隻食用量約39%,及至2009年,其比率已下降至6%,其跌幅之巨,可見香港人的食用習慣已經改變,活雞已非大多數市民的必需品,而是變成「奢侈品」;而在這些年來,也鮮見「愛好烹飪的市民」對活雞供應下降有強烈反應,可見「市民反對」之說實屬過慮。而從社會現實看來,最反對方案者反而是一眾從事活雞供應行業者,這令人懷疑,業界的反對勢力,才是中央屠宰遲遲未有落實的本因。

林鄭月娥稱愛吃活雞,至今不肯買「雪雞」。(鄭子峰攝)

雖說漁農業佔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不高,但是由於香港的政治制度「獨特」,使其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現時,漁農業界佔行政長官選委60席,其議席數目與從業員人數接近十多萬的教育界,以及上十萬從業員的保險業界相等,漁農業界的提名票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加上過去雞農屢屢發起遊行示威,行動激烈,相信不少港人仍記得,2011年時有家禽業人士在中環鬧市示威,一名警員在處理事件時意外跌死的慘劇。這或許也解釋,為何參選特首的林鄭月娥在會晤漁農業界選委時,何以煞有介事地強調「我不喜歡買雪雞」,並隻字未提活禽中央屠宰政策。

平情而論,活雞從業員乃中央屠宰政策的主要受影響者,政府不能對其聲音置若罔聞。然而,政府在十年前已提出中央屠宰政策,而在2008年推出交還牌照計劃時,亦已向放棄牌照者提供賠償;當時政府更明言,一旦疫症爆發,從事活雞行業者需要承擔責任。從業者堅持守住本地農業,其情懷固然可敬,但是當年政府已明示風險,若從業人置諸不理,一旦政府為着大眾福祉而改變政策,令其蒙受損失,在情在理,他們似乎也欠缺理據向政府再次要價。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鍾南山今日出席港大活動時,提及寨卡及中央屠宰問題。(陳焯輝攝)

香港莫再落後 盡快落實中央屠宰

在政府方面,其對中央屠宰方案久懸不決,也是難孚眾望。今屆政府常強調「迎難而上、適度有為」,在關乎市民福祉的中央屠宰政策上,又何以顯得畏首畏尾?這實在令人不解。惟今屆政府的任期只尚餘數月,難以落實具爭議性的政策,相信實施中央屠宰政策的重任,將交予下屆政府。新一屆特首選舉即將展開,鹿死誰手,實屬未知之數;惟來屆政府必須拿出決心,落實政策,防範禽流感在港大規模爆發。

環顧亞洲各地,不少政府已有先見之明,實施中央屠宰。例如新加坡早在九十年代,便已禁止在傳統市場屠宰活禽,並規定所有食用家禽,必須在合格屠宰場屠宰。而內地各一、二線城市,亦有鑑於出售活禽的風險甚大,已陸續實施中央屠宰。例如廣東省在2014年5月起,即在廣州、佛山、深圳試行「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並在2014年12月15日發布《廣東省家禽經營管理辦法》,規定在2015年珠三角各地級城市區以及其他人口密集的地級城市區,實行同類政策。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人口密集,疫病風險從來都不容忽視,2003年的沙士疫情,更是香港人的血淚教訓。要知現時禽流感病毒變化甚速,香港再次爆發大型疫症的風險,並不是危言聳聽。政府應盡快仿效鄰邦、內地城市採取更主動、更徹底的方法防範禽流感,不然,這無異要香港市民繼續「拼死吃活雞」,長期置於疫症的風險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