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訴專員公署報告應是新政府參考對象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申訴專員公署在本周四(26日)發表主動調查報告,批評食環署鼠患調查方法不能反映實況,外判商的滅鼠以及署方監督工作馬虎,輕視改善周遭環境的重要性。報告針對的是食環署,但同時亦提醒新一屆政府管治班子,未來施政時切忌重蹈食環署的覆轍。

食環署依靠全港50個鼠患參考指數調查結果調撥資源滅鼠,在2016至2020年的整體指數維持5%以下,在署方的標準是「不普遍」,但同期投訴及滅鼠數字均上升,前年每年達破萬宗,跟指數結果不吻合。申訴公署主動調查後發現防治鼠患的幾大問題。首先,鼠患調查每半年進行一次,導致指數滯後公布,而量度方法沒有反映鼠隻實際數目和出現次數,亦沒有深入分析投訴統計,從而安排更多人手資源在熱點,故公署建議訂立綜合鼠患指數。

滅鼠三宗罪 申訴公署倡修改鼠患指數

再者,公署發現滅鼠工作苟且,例如部分前線人員在使用鼠餌包時,沒有打孔散發餌香,更有承辦商人員指老鼠會自行扯開包裝袋,打擊滅鼠成效。食環署後來訂明打孔要求,但公署仍然發現有承辦商人員遺漏打孔。公署建議食環署一併加強前線和督導人員的培訓工作,辨識正確使用滅鼠工具方法。

老鼠不分晝夜出沒而且不限地點,滅鼠工作自然要包括保持食肆、街市和商戶環境衞生,避免堆積吸引老鼠喜愛的食物。問題是街市、商戶及後巷是鼠患黑點,街坊居民多次投訴食環署但收效有限,地上滿布各類雜物垃圾和污水。更重要的是,當其他地方有食物,鼠隻就不會吃監察和有毒的鼠餌,削弱統計和殺滅效果。公署報告揭示了食環署多數向違規公眾街市租戶發口頭警告,阻嚇力不足,而且少於店舖臨近關門時巡查,以致忽略休業後的環境狀況,因此建議食環署人員於食肆每天準備開始營業或準備關門的時段進行巡察。

報告提醒新政府如何有效施政

申訴專員公署在本屆政府任期尾聲發表調查報告,鼠患有否收斂要留待新政府檢視。其實,新政府大可以是次調查為教材,在籌畫部門工作和釐訂績效時避免犯下食環署的失誤。第一,新管治團隊矢志為政策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而滅鼠是市民的共識和重要民生事項,新班子不妨確立滅鼠或鼠患控制指標,但準則務必要精確,反映現況和實效,而且要跨部門投入人手和資源。就此,現時的鼠患指數必須修改,而因為處理鼠患涉及多個部門,達標與否就成為跨部門責任,新成立的環境及生態局要做好統籌協調防治工作。

部分街道後巷屬鼠患黑點之一,食環署會放置鼠餌殺鼠。(資料圖片)

第二,新政府要檢討外判市政管理工作利弊。申訴專員公署對食環署滅鼠工作的批評集中在數據處理和執管,雖然觸及外判問題但未夠深入。有防治蟲鼠業界代表歸咎整個外判制度出了問題,人員馬虎只是表徵。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認為現時食環署的投標方式是綑綁保安、清潔、維修、滅蟲和滅鼠工作,合約容易被大公司壟斷,但它們中標後又難以兼顧眾多範疇,故會再外判服務,子外判商經費有限,所以不會用高質素鼠餌,亦難以安排員工認真接受培訓。若然業界中人的觀察屬實,食環署要做的不只是加強監督和培訓,而是徹底檢討外判制度,例如自行聘請員工治鼠,不再假手承辦商,或至少限制分判次數。

鼠患長期滋擾居民生活,更會傳播病毒,在舊區更為嚴重。新一屆政府如在任內交出成績,定能爭取市民支持,有助推動其他民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