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特首選戰論教育 怎能獨漏「普教中」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今屆特首選舉中,各特首候選人對TSA、教育經費等教育議題均有探討,然而,他們卻少有論及普教中。事實上,此前教育局委託教育大學進行的研究已然指出,沒證據顯示普教中有助學生提升中文水平。雖然中港關係日趨緊密,局方應當提升學童的普通話水平,但學習普通話,與以普通話學習中文,根本不能混為一談。對於普教中應否繼續推行,當局應以教育專業說服公眾。

目前有半數學校實行普教中,當中小學特別多。(資料圖片)

普教中議題惹火 推行要見實據

在香港的云云教育議題中,普教中是一個「惹火」議題,特別是在中港矛盾仍然尖銳的當下,社會就普教中的討論,往往變得極為政治化。但普教中問題的根本,是以普通話學習中文能否提升學生的中文科學習成效,甚至做到相得益彰。因此,要探討普教中的成效、考慮是否要全面推行,就應該放低無益的政治爭拗,回歸教育專業的角度看待這件事。

有不少論者以為,普教中牽涉甚廣、對學生影響甚巨,理應是在充分的研究,與辦學團體、教師、家長等各個持分者進行廣泛諮詢後,才拍板廣泛推行,惟事實並非如此。就如曾任語常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就指出,當年語常會決定推出普教中時,並沒有證據顯示能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

教育局的文件可以印證田北辰的說法。在2000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決定將普教中列為教學的「長遠目標」,在2003年,語常會的《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即為普教中提交了行動大綱,指出了推行普教中所需的教師水平、資源配套等等,但與此同時,報告亦自相矛盾地指出,「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中文能力水平會有所改善」。可以說,教育大學前年公開的研究報告指出,普教中無助提升中文水平,這結果並不意外。

學民思潮聯同「普教中學生關注組」和「港語學」向教育局請願,表達對人文科和中文科課程諮詢的不滿。(學民思潮提供)

研究已有結論 預期效益未達

縱然普教中推行多年,其成效仍然未明,惟其支持者仍頗不乏人,他們的理據就是普教中能夠助學生「我手寫我口」,提升中文寫作能力,當年推動教改的前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梁錦松,在去年就重提此說。但是,教大的報告未能證實此說,而且在學理上,這說法亦存爭議。須知粵語、普通話同屬漢語一系,以語法為例,中國語言學泰斗趙元任在其作品《國語入門》的序言就指出,該書介紹語法的部份差不多是將他的另一著作《粵語入門》的語法部份原文照錄,可見粵、普的語法差異並非如想像般大。

至於在詞彙上,雖然粵普之間的詞彙只有約一半相同,然而,香港的中文教育本身就重視書面語,在教科書中的課文,無不以書面語寫成。而在1982年公布、由教育科委託國際顧問進行、對日後影響甚巨的《香港教育透視:國際顧問團報告書》亦已指出,縱然粵語與書寫語言之間存在差別,但不諳普通話、並以廣州話為母語者只要通過教育,同樣會懂得閱讀和書寫中文,當時的報告也指出,香港宜以「心中的語言」(廣州話)完成九年課程(小一至中三)。因此之故,粵教中會影響學生運用書面語之說,未必成立。

更何況,觀乎最新的課程指引,中文課共有九大學習領域(聽、說、讀、寫、文化、文學、品德、自學、思維),寫作不過為目標之一,就算普教中真的有助提升寫作能力(多份研究指出這說法無事實根據),也無從證實普教中能夠助學生提升其他方面的語文能力。

普教中是近年社會極具爭議的教育議題。(資料圖片)

課堂普粵混雜 恐誤學習進度

以閱讀為例,如果普教中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國語為母語的學生的閱讀水平應高於香港學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廣泛推行普教中前,港大就曾參與全球閱讀進展研究,結果發現,當時香港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全球之冠,排名比以國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台灣為高。而香港的中文教育研究權威謝錫金教授亦曾指出,粵教中省略學習拼音的過程,能有助學生盡早識字,享受閱讀樂趣、提升中文水平,有助提升閱讀能力。

至於在說話方面,教育局委託教育大學完成的報告則指出,普教中的學生因為語言障礙,不少都採取「迴避政策」,不參與討論,或只以短詞回答問題,這令學生的說話技巧難以提升,亦影響課堂學習氣氛。報告亦指出,粵教中班別的師生交流總體而言比普教中活潑、熱烈。也就是說,普教中能夠提升學生說話能力之說,亦難以成立。

而以非母語學習文化、文學的成效,則更成疑問。有不少論者指出,現時大多數中學(64.1%)選用粵教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要應對艱澀的文憑試課程,難以用學生、教師均不熟悉的語言傳授知識。而課程、考評本該互相配合,按理說,學生、教師若然認為普通話為較佳的學習語言,他們應該傾向會用普通話應考,以取得更佳成績。但觀乎歷年以普通話應考文憑試的人數亦無多大提升,就像2012年中文文憑試的全體考生為71,605人,以普通話應考的考生,則只有794人。

現時教育局在應對有關普教中的疑問時,往往推說普教中以校本形式推行,學校、教師有權按其實際情況推行普教中。無可否認,現時普教中未在香港硬性規定全面推行,然而,教育局已然將普教中訂為「長遠目標」,加上局方為實施普教中學校提供資助,這無疑會予學校極大誘因實施普教中。

學好中文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普教中」議題自然令教育界和家長相當關注。(資料圖片)

選擇教學語言 回歸校本決策

而校本主導亦致中文教學語言亂象叢生,「時普時粵」的情況時有出現。由於小三、小六TSA以粵語進行,因此有部份學校在進行口語練習時以粵語練,有部份學校,則更在小三取消普教中班,在應付了小三TSA考試後,在小四時才復辦。在中學方面,大部份實施普教中的學校也只在初中實施,直至升上高中後,因為要應付文憑試,大多會轉為粵教中,也就是說,在現時下的學制下,普教中、粵教中交錯並行,令學生的中文科學習時粵時普,混亂不堪。

再說,觀乎組織「港語學」的數據,有部份區份的小學,以實施普教中的學校佔絕大多數,以大埔為例,在18所小學中,有16所採用普教中,因此大埔區的家長若希望子女以粵語學習中文,其可能需要到鄰近地區入學,這變相令家長失去讓學生入讀粵中班的自由。

可以說,普教中的問題已彰彰明甚。教育局常強調局方已對學校撥備資源,但既然普教中未見成效,何以局方不將現時用在普教中的資源,更合理地分配在普通話、中文兩科之上,讓學生一方面加強普通話的能力,另一方面亦提升中文語文水平,而非如現時般時普時粵、普粵混雜,反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事實上,前語常會主席田北辰觀畢教育學院的研究報告以後指出,「政府無可能以『普教中』為遠程目標。」就連教育局網頁,也曾指出「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這段文字在網絡廣傳後即被局方刪去)因此之故,局方理應考慮將普教中撤出長遠目標,讓學校真正自主地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