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港鐵加價加到盡 馬時亨愚不可及!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府與港鐵日前公布票價調整機制檢討結果,最為公眾詬病的可加可減機制絲毫未變,只是推出一些小恩小惠的所謂優惠。港鐵拒改可加可減機制,表面上是「在商言商」,但港鐵根本不是一家純粹的商業機構,而是由港府作為大股東的公共資產,更是享盡交通政策傾斜優惠的「國企」,若港鐵未理社會對票價高昂的怨氣,只求「賺到盡」,逼使社會全面檢討應否讓港鐵繼續予取予攜,只怕港鐵將為了眼前小利,輸掉未來的發展空間。

港鐵票價連續7年增加,「可加可減機制」變成「有加無減」。(資料圖片)

去年3月,港府要求提前一年與港鐵檢討票價機制,公眾曾期望港府「主動出擊」之下,會為被譏為「有加無減」的港鐵票價機制帶來突破,可惜的是,周二(3月21日)公布的結果,令公眾期望愈大,失望愈大,因為可加可減機制並未有變,只是將計算公式的其中一個元素,作小修小補式微調,即是將「可加可減」票價調整公式所計算的結果,略為扣減0.6個百分點,實際上對票價加幅的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票價優惠取巧 打折實為加價

與此同時,港鐵亦推出一些所謂的「優惠」措施,例如將現時回程車票九折的優惠,改為每程車以八達通拍卡可享97折。但有心水清的乘客計出,這項優惠根本是取巧,甚至是明減實加,例如現時中環與大埔的港鐵正價來回票價是$36.2,現有回程九折優惠,實際車費是$34.4,但在新的97折折扣下,乘客所付車資不減反加至$35.2,變相加價了近2%。而且這項97折優惠,只會維持約半年,之後就回恢復正價,港鐵所說的折扣優惠,現實上卻有幾「優惠」,公眾心裏非常明白。

港鐵主席馬時亨解釋,這個方案是「絞盡腦汁」,平衡了股東、乘客等的不同訴求。但這個說法,根本愚不可及,反映馬時亨並不明白,港鐵到底是一家怎樣的企業。

港鐵多年來堅拒改變可加可減機制,其「擋箭牌」是此機制是當年地鐵和九鐵「兩鐵合併」時,港府答允的協議內容,而港鐵作為上市公司,就應該在商言商,依足機制加足車費,好向小股東交代。這個說法可能是反映事實,但並非事實的全部,還有兩個事實,港鐵的管理層必須認清。
 

馬時亨稱「我哋冇人講過分享利潤!」,又稱擔憂市民期望過高,要做好期望管理。(資料圖片)

港鐵實是「國企」 市民才是「股東」

其一,港鐵並非一般的上市公司。根據港鐵的股東結構,其超過七成股份由港府持有,而港府是代香港市民持有這筆公共資產。若說港鐵要顧及「股東」的利益,最大的股東利益本來應該是香港市民的利益。而現時香港的其中一個社會怨氣來源,就是香港的物價、特別是港鐵票價高昂,更是在港鐵公司賺取豐厚利潤之下,仍按可加可減機制不斷加價,令市民──亦即港鐵真正股東的生活百上加斤,但港鐵對此卻未加理會,試問作為一家公司的管理層,豈有如此欺負股東之理?

其二,港鐵並非一般的商業機構。港鐵經常說要「在商言商」,但港鐵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規模,並不是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而茁壯,其成長、發展的養份,是來自港府的交通運輸政策,明顯地向港鐵政策傾斜,除了提供鐵路沿線的土地發展權,以至透過公帑提供直接補貼,更關鍵是定下了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業發展策略,才令港鐵可以勝過其他公共交通服務營運商,在香港的交通市場中一家獨大。甚至可以說,港鐵一邊盡享政策的優待,一邊又說要「在商言商」,根本是一個搬龍門的說法。

港鐵一邊盡享政策的優待,一邊又說要「在商言商」,根本是一個搬龍門的說法。

港鐵的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一直被批為「只加不減」。(資料圖片)

只顧眼前小利 談何在商言商

因此,港鐵既非一般的上市公司,更非一家「在商言商」的商業機構,本質上是一家靠政府政策而存在的「國企」。但是,公眾並非要求港鐵像傳統刻板印象中的「國企」般,過著年年虧損要靠政府補貼過活的日子,反而樂見港鐵經營有成,賺取利潤,但既然港鐵利潤已極之豐厚,如去年已賺取了過百億元,本來就有更大責任思考如何更好地回饋社會,特別在公眾最為關切的票價問題上,回應社會訴求。

如此才是真正的「在商言商」,因為港鐵的發展,有賴港府政策的傾斜,若公眾對港鐵的怨懟日增,覺得港鐵管理層未負上其應負的社會責任,逐步形成民意壓力促使港府改變現時對港鐵的傾策優待,無論是在港鐵的物業發展計劃加入更大限制、對港鐵的路線拓展加添更多制肘,甚至重新考慮是否將港鐵分家或引入新經營者競爭,那麼港鐵今天藉著傾策優勢坐享厚利的格局,勢必被推倒。

承擔社會責任 最符港鐵利益

因此,若馬時亨等一眾港鐵管理層真的懂得「在商言商」的道理,就應該在票價上提供一些更實實在在的折扣優惠,更應該主動審視整個票價形成機制,例如引入與利潤水平掛勾的條款,甚至在達到一定利潤時就為票價封頂,以重新贏取公眾對港鐵的信任與尊重,這樣才是港鐵真真正正的長遠商業利益所在。

但港府亦應該有所綢繆,若港鐵管理層真只看見眼前的小利,年年加價加到盡,政府除了應該思考如何委派更適合的港鐵管理層人選,以守護真正的「股東」利益,更應該深思是否應該直接回購港鐵,重新整頓。雖然回購港鐵勢涉數以百億元計的公帑,但政府既有九千多億元的雄厚儲備,且更有條件為社會從根本上解決交通費過高的大山,既消解市民的怨氣,更能夠實實在在地幫助市民特別是中產與基層改善生活,將港鐵賺過頭的利潤,重新分配到各個社會領域。如此划算的買賣,難道政府連想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