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要多元 支援創科重本土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下月中將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民建聯與民主思路等政黨提交的建議書,都倡議當局優化本地產業發展政策及財政資源分配。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早前發表的《香港經濟綠皮書2022》,不少篇幅亦建議港府積極帶領經濟轉型、主動提出發展目標,提高產業多樣性、促進「再工業化」和利用「北部都會區」引導創科產業聚集。

本港雖有「四大支柱行業」,但近年除了金融以外,旅遊、貿易物流與專業服務三者的表現皆呈現出衰落跡象。至於「六項優勢產業」,至今只有文化創意、創新科技產業見到些許起色,其餘教育、醫療、檢測認證、環境保護都無明顯發展。

產業發展趨兩極化,削弱核心中產力量,階級流動變得愈來愈難。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必須平衡「兩個香港」的利益。

支援措施應該立足本地

本地產業結構單一,而且過份側重金融業,問題為當局與社會各方所認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不久前用金融業就業人口佔比較低一事,引證產業多元的重要性。《香港經濟綠皮書2022》亦有文章明言「金融業屬於供應鏈甚短的產業,即使發展蓬勃,對其他經濟部門的就業溢出效應……效果間接,作用有限」。

惟即使幾屆政府都大談推動本港產業多元化,可是支援產業發展的政策卻有不少明顯局限。其一是措施主要不外乎提供廉租廠房或財政撥款,而且撥給資源往往向知名企業甚或帶有地產色彩的項目傾斜。反觀本地初創企業獲得協助較低之餘,還要受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限制。像日前「喵坊」未獲科技園續約,就令公眾憂慮官方的「再工業化」政府原來很有可能排斥了回收行業。這種做法難以提拔本地各種產業植根發展,更可能令本地有意創業者萌生去意。

位於元朗工業邨的「喵坊Mil Mill」,是全港唯一一間可處理紙包飲品盒及雜誌封面等夾層包裝紙的回收商,不過該公司指,上周接到業主科技園公司通知不再續租,並要求在年底遷出。(鄭子峰攝)

另一個關於支持本地產業的常見誤區,就是過度強調吸引外地既有專才、忽略本地人的教育和培訓。然而人才不能單靠「挖角」別處得到,其來源主軸應該是由原生人口升級而成。近幾年公共開支總額放在教育範疇的資源佔比不斷下降,以至「六項優勢產業」裏頭教育產業增加價值、就業人數不升反跌,都屬於社會輕視累積本地人才的警號,值得我們認真看待。

多元產業要從創科出發

近來包括政府官員在內,大部分人皆認同創科產業是突破產業困局的關鍵,例如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演詞認同「創科產業可提升其他行業的生產力」。不過,創科產業到2020年佔生產總值與就業人數比率仍然僅約1%。更不用說延宕多年的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尚未看到多少實際成績。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資料相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支柱性政策之一為「產業政策要準」。治港團隊已認知到需要拿出一套產業政策,下一步便是精準地以創科作為起點,協助其他行業一起增值發展。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本月初稱「要完善創科生態圈,協調上中下游相互發展」、「加大力度支持香港的科學原始創新」和「研究制定香港的科技產業政策」,並且預告來月《施政報告》將有相關內容,社會自然拭目以待。當然,其間亦要慎防重犯偏重某一行業弊病,以免再度出現結構傾斜向特定產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