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軟弱無力 退休保障要改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強積金顧問公司GUM公布強積金綜合指數由年初至9月大跌21.5%,人均回報減少56,092元,上月跌幅更可能擴大致人均虧蝕接近6萬。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為此在立法會會議提出書面質詢,要求當局設法優化現行的強積金制度,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應僅重申「目前沒有計劃成立保證回報或與通脹掛鈎的強積金基金」。

與此同時,疫情下多間企業拖欠強積金僱主供款一樣引人關注。繼早前凱施餅店、蓮香樓等結業食肆出現此種情況後,近日因資不抵債將啟動清盤的康泰旅行社,也有拖欠部分員工的強積金供款。根據積金局的資料顯示,今年4月至9月間發出的付款通知書約有17.1萬份,每月平均2.85萬份,延續前年2.53萬份與去年2.65萬份的升勢。

屹立香港半個世紀的康泰旅行社日前已盛傳面臨清盤,但康泰曾回覆查詢指,希望「保留實力」至通關為止。(資料圖片)

保障僱員應得回報權益

本來外部經濟環境已經持續打擊強積金的投資回報,在這之上本地僱主還要透過拖欠供款等做法來侵奪僱員這份應得權益。以上現象反映在欠缺政府介入下,單靠市場運作只會削弱僱員退休保障。不管是從保障市民退休生活、抑或追究違法行為角度來看,政府表現都未如理想。

儘管上屆政府讓立法會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法案,但其正式生效最快需要等到2025年,而且這個時間表建基於兩項配套措施能夠如期完成,亦即「積金易」平台搭建以及強制僱主就遣散費、長服金設立專項儲蓄戶口。偏偏今屆政府不久前卻將後者的立法議程推遲,令人憂慮取消「對沖」或得更晚才能真正成事。

若市民清楚「取消強積金對沖」事件的來龍去脈,都會心裏有數,特區政府從來都未有站在保障勞工權益的一方。

政府必須放棄自由市場主導迷思,共同承擔社會保障責任,並且拿出具體措施改善市民在強積金制度取得的回報,譬如坊間過去曾有人建議設立與跟本地物價通漲指數或者外匯基金投資回報掛鈎的強積金投資選項,前者可以保證僱員回報不致跑輸通脹,後者有望減少回報虧損機會,兩個都很值得主事官員認真考慮。

重建第一支柱責無旁貸

至於面對僱主拖欠強積金供款等問題,當局除了需要加強執法力度與協助僱員追討外,其實還有更多事情可做。像是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特惠款項項目保障範圍,至今仍未包括僱主拖欠且未被用於「對沖」遣散費的強積金供款,而且政府官員堅持強積金供款未符合「工資」定義,這根本就變相是在逃避保障僱員權益責任。

國家習近平「七一」講話希望新一屆政府讓「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剛過去的「二十大」報告又提出全國要「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無奈香港現時的公帑零支柱以經濟審查式福利為主、傷殘津貼為輔,公營管理的一支柱全民退保從缺,二支柱的私營強積金則是千瘡百孔,究竟要叫港人老後如何獲得更好照顧?

審視港府近年做法,似乎已經打算繼續繞過一、二支柱缺漏不理,只推動三支柱自願年金和四支柱安老計劃。但事實上五條支柱缺一不可,彼此互相依賴才可能保障支撐佔比愈來愈大的老年人口退休。長遠來看,先前被擱置的全民退休計劃也應在解決新冠疫情與其餘社會問題後適時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