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方案出爐 過海擠塞仍待改善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運輸及物流局、運輸署日前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討論文件,交代對明年西隧專營權屆滿後三條過海隧道的擬議收費方案。港府表明希望透過調整收費落實「三隧分流」,但其建議方案則是繼續維持全日固定收費,當中西隧由現時私家車收費75元減至60元,紅隧與東隧則分別由20元與25元增至30元。

今年6月,上屆政府曾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稱「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是釐訂過海隧道收費首項原則,但結果遭到來自運輸業界的強烈反對。受此影響,今屆政府改採所謂的「兩步走」策略,先走前述的第一步方案以便收集更多過海交通數據,到一年後才再作出全盤檢視,從而敲定第二步的「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

不應拖延分時收費

政府建議讓西隧與紅隧、東隧私家車收費水平差距縮窄至兩倍,同時又對所有過海的士劃一收費,對於達致「三隧分流」固然能夠產生一定作用。不過,由於西隧收費始終仍比其他兩條隧道高出不少,故此在沒採取「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情況下,現時初步方案恐怕無助扭轉西隧在非繁忙時段車流疏落情況。

三條過海隧道的擠塞情況(立法會文件)

此外,官員認為疫情對於經濟活動與過海車流影響「需時觀察,才落實下一步的策略」,這點似乎難以成立。比照2019年與2021年數據,紅隧、東隧全年車流分別微升28.1萬架次(0.7%)與16.5萬(0.5%)架次,西隧車流卻大跌近500萬(18%)。正是因為連在疫情期間,紅隧與東隧車流都不減反增,唯獨西隧車流一路下跌,這更說明完善「三隧分流」十分迫切。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順三條過海隧道的車流,港府應該考慮中午前後與深夜至凌晨間非繁忙時段同步調降三隧收費至較低水平。尤其當局已經表明日後修例之時,將會同步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概念,並且設立適時調節收費水平和實施時間的機制,可見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並無多大法律障礙,實在沒有理由再作拖延。

要有長遠改善方案

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就算有了「不同時段不同收費」,香港過海交通需求總量畢竟太過龐大,三條隧道總計車流老早亦已超越負荷,而任何時地分流措施相信都無法根治有關問題。儘管近年開始有意見提出可以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可惜具體選址、路線設計至今欠奉,而且過去一條新隧道由研究到竣工動輒需時十數年,難以作為唯一改善方案。

想真正處理好過海交通擠塞問題,目光不能限於隧道本身,而是應該拓展到其上下游處。對上,港府需要加緊推進「北部都會區」與其他新發展區項目,追求完善各區職住平衡,讓交通需求不會過度集中在港九之間;對下,當局與社會則應接受新科技,全面套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並且藉此引入按照路況動態收費調整,達致從需求側做到完全實時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