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藍隧道通車在即 整全運輸尚待建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早前宣布將軍澳—藍田隧道、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將於下月11日通車,並且安排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到場參觀。這本應是將軍澳居民的好消息,但當區人士卻未必這樣樂觀。

事關兩個道路項目計劃最早於2005年《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提出,當時評估有必要在2016年建成它們,然而設計程序受到港珠澳大橋的環評報告司法覆核拖延,結果相關工程等到那年才真正能展開。在此期間,將軍澳人口增加令對外交通壓力持續增加。歷年的人口普查與中期人口統計顯示,西貢區居住人口由2006年的40.6萬攀升至2016年的46.2萬,而在去年的48.9萬人口當中逾26.2萬屬於工作人口,需跨區通勤者佔其六成以上。另外根據《交通運輸資料月報》,將軍澳隧道平均每日雙程合計架次由2006年的6.9萬,先後增至2016年的9.1萬和2021年的9.6萬。

巴士路線設計有所缺漏

今次將藍隧道與跨灣連接路竣工,對於疏導同區交通流量肯定會有一定助益。運輸署助理署長何偉基指開通將藍隧道會「減少因將軍澳隧道擠塞所帶來的等候時間」,並且初步估算它可以分流約三至四成行車流量。他還認為通車可以「提升整個將軍澳及觀塘區處理路面突發事故的能力」,亦即透過兩條主幹線來防止進出市區交通因為一方意外完全停頓。

不過,這種設計思維似乎僅限於路面交通與道路網絡,並未顧及交通工具的種類或路線。政府表示會在通車翌日開設五條行經新隧道的繁忙時段巴士路線,可是當中沒有包含任何過海路段。署方辯稱有關安排建基於數據顯示將軍澳居民多用港鐵過海,但考慮到不久前荃灣線事故正好影響到市民過海,當局理應盡力提供多元過海服務,才稱得上妥善準備應對突發意外。

新巴兩條新線行駛將軍澳將藍隧道。(新巴提供)

再者,部分新增巴士路線亦被指會把將軍澳北部居民帶往將藍隧道,這跟何偉基宣稱將軍澳北寶琳、坑口一帶居民宜繼續使用將軍澳隧道的說法明顯存在衝突。畢竟想要完全發揮道路網絡硬件效果、真正便利普羅市民出行,公共交通工具路線設計必須也得配合做好,否則就會因為它們的固定路線而浪費了基建原有作用。

改善交通不能只靠幹道

更加重要的是,將藍隧道與跨灣連接路都只屬於改善該區交通的中途站。正如新界東南立法會議員李世榮、西貢環保南區議員張美雄等所指出的,通車後茶果嶺道很大機會變成下一個出城「樽頸」,因為該區道路闊寬度不足且存在嚴重違泊問題。在整條六部幹線餘下的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完工前,社會未宜對區內交通改善抱持太過樂觀的態度。

況且行政長官李家超剛剛在新一份《施政報告》裏,又提出了2025年啟動將軍澳第137區發展計劃,預計最早在2030年提供50,000個單位,但作為配套的第三條將軍澳─油塘隧道卻全無時間表。由於發展計劃始終會加重藍田交匯處車流壓力,尤其工程期間更是可能增加重型車輛來往,當局必須設法先作準備避免影響同區居民出行。

最後,任何地區對外交通壓力過大,歸根究柢必然要回到規劃失當的問題。現時西貢區的工作人口,撇除跨區工作、無固定工作地點、家中工作或海外工作者後,竟然只餘下不足一成人可以同區工作,這種分佈情況絕不理想。近年特區政府開始提倡「職住平衡」概念,它不能只套用在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項目,已發展的舊市區、新市鎮同樣也要做到相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