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升溫 防疫路未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星期四(12月1日)錄得9,531宗本地感染及606宗輸入個案,本地個案料將再度破萬。按周計算的話,確診數字較前一星期增長約8%,死亡個案更上升了超過四成。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表示港府會按數據「精準抗疫」,目前暫時不放寬或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但又指出不會為堅拒走「回頭路」而使得市民健康受損。

除了新冠病毒以外,流感病毒一樣值得我們關注。醫管局呈報一名三歲男童近日感染甲型H3流感,於兒童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現時情況危殆,並且需要使用呼吸機及強心藥物。隨着寒冷天氣、旅遊季節臨近,社會難免遭受兩種病毒夾擊;若有市民不幸同時感染二者,重症機會及死亡率勢必大增。

防疫心態不能輕易放鬆

過去幾月,坊間有許多聲音強調變種新冠病毒致死率大不如前,故此呼籲盡快撤銷各種防疫措施,以免影響經濟活動「復常」。這些意見具備一定科學基礎,況且就連以嚴密抗疫著稱的大陸也釋出了放寬訊號,我們自不可能每次看到個案回升,便要求或接受港府大幅收緊既有限制。儘管如此,客觀政策措施存廢,跟社會上每個人主觀的抗疫心態高低,卻是兩件不同的事。

無論防疫政策是鬆是緊,避免染疫最終責任肯定落在個人身上。譬如注意自身清潔、患病從速就醫,這些行徑跟當局的防疫措施沒有關係,也不見得會對社會整體「復常」產生什麼影響。偏偏近日本地疫情升溫,卻有部分市民延誤求診或隱瞞申報的因素存在,背後則是防疫心態趨於鬆懈,誤判病毒致死率下降為完全毋須理會。這種心態若不改正,「復常」恐怕只會更遠。

二價疫苗可更積極谷針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新冠疫苗接種後的保護效力會在六個月後顯著下降。早在本年6月1日,香港接種第三針人口就超過396萬人之多,不過截至12月1日接種第四針人口仍然只有大約59萬人,而且還得減去6月就接種了第四針的11萬人。這些數字說明許多市民因接種疫苗獲得的免疫抗體,來到今天已經所餘無幾。

當局近日認可和購入復必泰二價疫苗,並且接連開放給12歲以上市民作為第五針或第四針選擇,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如果說官員有做得什麼不足之處,那就是他們至今似乎尚未考慮像先前三針那樣配合「針假」、疫苗通行證或其他「谷針」措施,甚至在向社會推廣何謂「二價疫苗」的概念上都不見下太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