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撒嬌的女人》、《春嬌救志明》有辣有唔辣 但同樣消費港女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兩性關係再度成為焦點。TVB劇集《不懂撒嬌的女人》首集共有200多萬觀眾收看;電影《春嬌救志明》截至本周二,本地票房已逾千萬。這一邊廂,《不懂撒嬌的女人》強調「港女平胸、黑面、唔識撒嬌、輸曬」的論述;另一邊廂,《春嬌救志明》則重複「港女才是真正值得娶回家的伴侶」。兩套看似一褒一貶,但其實都只是再一次消費港女污名,以男性角度將兩岸三地女性作比較,然後重新強化「港女」形象。

《不懂撒嬌的女人》以莫須有之名嫁禍港女

《不懂撒嬌的女人》自第一集就出現以男性中心,聚焦在女性胸部大小,以及評論女人「價值」的劇情。一場胸罩特賣,加一場中港台女性代表的廚藝(三從四德)、身材(生理特徵)、打呔(服侍男性)、求婚(執拗還是撒嬌)比拼,總結出不論是A cup(沒有大胸)香港代表唐詩詠,抑或是香港惡女人(不懂笑容滿面)代表宣萱,所得的代價都是被男性與婚姻賤斥。而且不單借男性代表林文龍發表「女性應該要懂溫柔、會撒嬌、要懂男人心」的男人慾望,還要借港女代表之口,自我貶抑:「中國地大物博,有成廿幾個省,四川就辣,蘇州就滑,大把嘢揀,香港得19區,仲要區區都係妳呢啲『黑面呀』、『細胸呀』,輸晒啦。」,表達出港女「完敗」的悽慘狀況。不過,說到底胸部大小和有否笑容,只是男性評價女性的角度。

說到底大胸與否,笑容滿面與否,只是男性評價女性的角度。(網上圖片)

而TVB似乎認為這樣去貶抑港女還不足夠,還加上了女人(唐詩詠)與男性商討公事時要脫外套的場面,以及一句:「你咪淨係晌出糧個日撒嬌囉」,妄斷女性會以身體換得好處。雖片頭寫「故事只屬虛構」,但TVB作為主流電視台,不顧電視內容對於大眾的影響,傳遞這種充斥厭女思想的偏見,不單將港女定型,更是將港女污名化。

回顧近年TVB低落的聲譽與日益衰弱的收視,適逢現時香港兩性間矛盾越趨加劇,TVB即不時創作出以男女對立為主打的節目;看來只是TVB將自身這種「以噱頭換好處」的心態,以莫須有之名嫁禍於港女身上,多於實事求是地講述女性故事。

(網上圖片)

《春嬌救志明》:《不懂撒嬌的女人》的糖衣版

同期,春嬌與志明經歷九年情海翻波,第三集《春嬌救志明》正式上映。春嬌與志明系列被包裝成一套「代表」港男港女的愛情小品。不過,春嬌與志明系列其實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春嬌」的女性問題作電影主線:姊弟戀、中港矛盾、適婚年齡,企圖利用早已被污名化的「港女」問題,配合各種「本土元素」,美化電影對女性的定型與馴服。

雖然最後電影以春嬌志明修成正果作結,不過自第二集起,因合拍片的要求,電影必須引入內地演員,因此找了楊冪在電影飾演第三者。電影大可找個內地演員飾演他們的朋友。電影如此安排,其實與《不懂撒嬌的女人》一樣,都是以男性為中心,將女人與女人比較,然後歸納出港女不單年紀大、樣貌平庸、身材差,而且是兩岸三地中,最不懂撒嬌的一方。第三集雖沒明顯的「國產對港女」,但也將港女重新強調是「恨嫁」的群體。而女人在年齡的難關下,「市場價值」只會下降——除非有春嬌那種對志明不離不棄、忍氣吞聲的能力。

春嬌與志明系列其實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春嬌」的女性問題作電影主線:姊弟戀、中港矛盾、適婚年齡......(網上圖片)

以男性的僵化目光與幻想投射對女性進行馴服

春嬌與志明所講的故事,其實就是糖衣版的《不懂撒嬌的女人》——受過情傷、缺乏安全感的港女渴望有男性給予的愛及婚姻換取安全感,但身材、樣貌、撒嬌能力卻不如內地及台灣女性,港女剩下的優點就是忍氣吞聲、不離不棄、肯與男人一起捱;而《不懂撒嬌的女人》預告片中一句:「女人去到最後要咩啊?都係要個家庭,都係想結婚啫」,以及大眾對春嬌的評價:「比起包裝清純的女孩,春嬌才是真正值得娶回家的老婆」,正正互相補充,重複港女「想嫁」,若想修成正果,那港女就要如春嬌對志明那樣了。

《不懂撒嬌的女人》與《春嬌救志明》切入點雖然不同,但同樣是強調港女危機,再而強調女性由自卑到得到自尊的過程,都是由男性主宰而非女性自己,背後正正是男性的僵化目光與幻想的投射而已。最後不單將香港女性定型,更將內地與台灣的女性定型,失真失實,激起更多矛盾(不論是兩性間,還是婚姻與工作之間,抑或是女人與女人之間的矛盾)。

電影都是以男性為中心。(網上圖片)

「抵抗練習」 使性別不再成為原罪

女性於21世紀,有不同的路向,也有不同的個性,她們喜不喜歡嫁,嫁誰或不嫁誰,已經變成她(與家人)的選擇;女性大可活出千百種不同的生活模式,而且活得精彩,不需任何人的責備或同情。同樣地,任何人不應以異性與婚姻去規限女性的人生選擇,因為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評論何謂「好」女人,何謂「壞」女人,同時也不應讓生理性別成為女性的「原罪」,框住女性發展的可能性。

媒體作為人認識世界的一環,不應再度消費「中女」、「港女」形象與污名,反而應向前邁進,道出感動人心的故事,才會得到觀眾的尊重。觀眾也需留意,在觀賞的過程中,不是被支配,就是抵抗支配,觀眾必須在以上兩者為自己選一樣,因為每一個編劇與導演都有一套他(自覺或不自覺)相信的價值觀與意識型態,有偏見的作品或許並非他們故意製造的,只是沒有眼鏡是沒有顏色的。在這情況下,觀眾在影視作品的魅力下很容易就會「墮入陷阱」。由此,觀眾應進行「抵抗練習」——並非以女性為主的電視電影作品就是訴說女性心聲,當中有不少都再度將女性定型與污名化。「抵抗練習」就是跳出男性中心論述,邊看邊觀察、尋找女性被壓抑與扭曲的地方,揭露編劇的矛盾,以及那些錯誤與自己無法認同的情節。而這是無論男與女都可做的練習,因為只有如此,社會才會有更多平等的共識與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