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品海|深圳要有「先行示範區」的擔當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稱謂或標籤不會自動成為現實,就算社會主義這幾個字看似給人民很大的承諾。話要說,但行動才是實際的,話或許說得容易,行動卻不這麼簡單。中共經常告誡幹部隊伍要「知行合一」,為什麼?因為不少幹部說一套做一套,甚至是陽奉陰違。大家都知道反腐是成功的,但也讓一些幹部不願意幹事,或許說不敢幹事、不懂幹事。他們表面上是怕幹事要擔責,但更真實情況是缺乏自信,擔心在巡視中不經意將「歷史故事」暴露出來,不好解釋。習近平明白官員的心態,鼓勵他們「身正不怕影子斜」,為什麼要害怕?總書記還真看不見幹部的「難」。誰不懂得大道理,問題是,身子「正」嗎?

深圳前幾年被賦予「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任務,當時的市委書記曾經很興奮地告訴不少朋友,他是如何努力得到中央授予這個定位,深圳有不少工作要做,才能名實相符。很可惜,世界不久就進入疫情期,什麼事情都像是停擺了。深圳管理疫情的表現還是出色的,但也成為不少官員遮掩失職失責的遮羞布,所謂「先行示範區」就更是被束之高閣。

當年鄧小平設定深圳為經濟特區時,全國人民都在為建設特區掀起一股熱潮。但今天,沒有多少人將深圳真的視作「先行示範區」。為什麼?因為無法感知它如何「示範」。今年春節我在深圳過,街道上行人很少,主要商業區也沒有太多人,我問朋友為什麼?他說不會有人到深圳過年,深圳人也都會回老家過年,所以深圳年年都這樣冷清。這說明很多深圳人不當深圳是家,但深圳政府的宣傳口號卻是:來了就是深圳人。說了不等於做了,一個不讓人感覺到是家的地方,它能是「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嗎?

一個不讓人感覺到是家的地方,它能是「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嗎? (資料圖片)

敢打敢拼的深圳精神哪去了?

深圳的吸引力是經濟特區,說白了就是賺錢的地方,在改革開放初期,這很重要,發展是硬道理,深圳的官員引領大家重視發展,敢幹敢闖的勁頭當然是偉大的。但在今天,深圳是否還可以說出幾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它還「特」嗎?深圳的經濟表現早已缺乏光彩,甚至有人說,除了房地產曾經支撐過去幾年的GDP,前海的發展不樂觀,甚至到處都是爛尾樓,公開數字顯示深圳的人均消費是一線城市最落後的。確實如此,只要你在深圳到處走走,除了一些商業區的高樓大廈,不會有太多值得炫耀的先進所在。當然,說自己在深圳有房子還是挺有面子的,夠貴嘛!

然而,深圳曾經的偉大是因為中央賦予「特區」的某些政策嗎?不對,政策無法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只有人才可以,政策是工具。當年就有一批這樣的年輕人和革命幹部為深圳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們心甘情願為特區的發展出力。問題是,今天的深圳還有這樣的魄力,或者說還有這樣一群為改革開放打拼的人嗎?在今天的官員中,只有為數不多的人給我這種印象,當然,我認識的官員實在太少。相反,深圳的企業界經常議論有越來越多官員遇事避難,甚至製造問題,好讓自己看似有原則,其實是在懶政,用傳統的政治術語,都是裝着「左」的大右派。當然,也有一批認真秉公辦事的幹部,他們年輕,頗有想法,但身處官僚主義文化中,相互推諉、嚴重卸責就難免變成是常態。

深圳的經濟基礎是扎實的,製造業很不錯,但它的金融業和土地經濟同樣是龐大的,房價居高不下,這種組合是否合理,見仁見智。住房和土地昂貴的事實讓香港社會喘不過氣,深圳已經有這種跡象。但深圳有強大的實體經濟,可以補救,不至於出現香港產業的畸形環境。我曾經多次說過,深圳如果不認真審視自己的經濟結構,很可能步入美國鐵鏽帶的命運,或者就像底特律市,大家只記得它昔日汽車工業的榮光。最危險的是停滯不前,累積各種社會問題,不但無法做「先行示範區」,更可能成為國家的包袱,前幾年香港發生的衝突,之前也沒有人料想到。

操弄權術不會帶來治理現代化

為什麼要授予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牌匾?這肯定是國家需要,希望能為各個地方的社會主義發展提供引領。就以河北的雄安新區為例,既要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對外轉移的承接地,還要為中國的未來城市規劃做典範。深圳與香港緊鄰,是說明「一國兩制」的理想組合。當然,前提是資本主義的香港和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都表現卓越。可是,到目前為止,大家不會有這種想像。

中央選擇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其中一個原因是要展現未來中國的發展狀態,但美好想像不會自動實現。(資料圖片)

深圳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扮演重大角色,冠以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為了讓它上一個台階,繼續作為中國深化改革的先行者。中央的美好想像不可能自動實現,深圳政府必須直面自己身處的各種問題,嚴肅對待自己的不足。前幾天我曾經發表「立木為信」的文章,批評了深圳政府言而無信,一些部門在行政上任意妄為,既不尊重合同,更不尊重司法判決,官員的傲慢觸目驚心。如果官員只懂得操弄權術,甚至以為只需這樣就可以平穩「進步」,成為更高級別的幹部,那是妙想天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當然不是讓人隨意忽悠的。

中共過去十年的反腐在持續進行中,就是因為官場情況依然嚴峻。就以深圳為例,無論是前幾年曾任國土資源局局長的張士明被判入獄十一年,還是副市長陳應春畏罪墜樓,或者是不久前被拘捕的市長陳如桂、前市長許宗衡、分管國土的前常務副市長呂瑞峰、前政法委書記蔣尊玉等,他們所犯之罪都與土地和房地產相關。我自己也在深圳從事房地產業務多年,很可惜,這些人只能說是知道,卻不認識,或許就是因為不認識,至今在深圳辦事依然到處碰壁。有人甚至諷刺我,二十多年與業務相關的部門領導連一頓飯都沒有請人吃過,那當然不好說話,更難做生意。正所謂「水到渠成」,如總書記所說官商之間應保持「親、清」關係,商人選擇這樣做,卻被喜歡「交朋友」的官員不待見,人家要「親密」,更在哲學高度認為「水至清則無魚」,經商的又如何兩全其美?

莫讓深圳官員去「賣紅薯」

發展是硬道理,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成功,必須發展經濟,而且應該挑選合適的人和地方作為榜樣引領。當年深圳被選為經濟特區,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但當年的正確選擇是否證明今天必須同樣對待?不一定。今天的深圳雖然還具備承接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任務的條件,但它必須首先進行「自我革命」,糾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慵懶、腐敗、失卻方向,認真面對為什麼發生如此多官員失足的局面,而不是遇到問題拐着彎走,以為眼不見為淨。問題不解決它不會就此消失,它會像幽靈那樣纏着你。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那些將做官視為使命的官員,如何能是有擔當的?深圳的一些官員如果還繼續尸位素餐、為官不為,對問題視而不見,這如何能肩負起「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改革任務?還記得之前看過一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其中老百姓怒斥官員「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或許這也是給深圳官員的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