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合作 以巴衝突未曾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今天並列的地緣政治:拜登無緣會晤阿拉伯領袖,討論以色列遭受的恐怖襲擊及加沙遭受的破壞;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十周年上招待非洲、亞洲、美洲領袖及普京,討論他的基建計劃。」英國國際關係專家尼布萊特(Robin Niblett)在社交媒體上說。

與此前兩次(2017年、2019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相比,今次來北京與會的國家領導人有所減少,其中歐盟成員國就由上屆的七個減少至今年的一個,只得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赴會,此前兩次皆曾參與的瑞士、捷克、希臘及意大利領導人,今年未見出席。

然而,在俄烏衝突未息、中東風雲再起、中美角力正酣、環球經濟受壓之際,歐爾班、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印尼總理佐科維多多、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等二十多國領導人依然來華與會,說明了「一帶一路」倡議仍然受到國際重視。當中尤其以俄羅斯總統普京受人矚目,歐爾班在與他的會面中直接澄清了匈牙利從沒想過要抵制俄羅斯,普京另外亦與習近平閉會詳談了三小時。

重視發展中國家 促進增長擴投資

習近平在高峰論壇上宣布了構建互聯互通網絡、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等八項行動,包括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各設立3500億元人民幣融資窗口,絲路基金新增資金800億元人民幣,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一帶一路」將如何招商引資,推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肯定是各國領袖及代表的關注所在。

事實上,首屆高峰論壇的領導人聯合公報已矢言促進經濟增長、擴大貿易和投資,並特別提到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要突破發展瓶頸。今次習近平在致詞時提到「『陸鎖國』可以變成『陸聯國』,發展的窪地可以變成繁榮的高地。經濟發展快一些的國家要拉一把暫時走在後面的夥伴」,重點依然離不開各國在發展上的合作。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7日為外國賓客舉行歡迎儀式。(Pool via REUTERS)

國際合作的難度當然不容低估,俄羅斯和烏克蘭(以至歐盟)、美國和中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至伊朗)。當中有歷史文化的差異,也有地緣政治的矛盾。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教派分歧、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種族衝突下,加上美國和蘇聯(或俄羅斯)的利益瓜葛,中東過去幾十年未曾和平。五場以阿戰爭,蘇聯和美國先後入侵阿富汗,兩場波斯灣戰爭……還未計規模較小的軍事衝突。

以巴局勢緊張 美國斡旋未果

這次適逢贖罪日戰爭五十年之際,哈馬斯在猶太人住棚節結束、安息日的一天發動襲擊,並且擄去多名人質,不但震撼了中東世界以至國際社會,更被形容為「以色列的九一一」。美國先是派出國務卿布林肯抵達以色列,試圖控制局勢,避免引發包括黎巴嫩真主黨甚或伊朗牽涉在內的地區衝突,惟內塔尼亞胡政府反而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加沙北部民眾即日撤離。拜登其後只好親赴特拉維夫,原意打算旋風式走訪約旦,與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埃及總統塞西以及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舉行四方會談。

此際加沙醫院遇襲,造成數百人喪命,拜登的約旦之行亦被取消。看似偶然的不幸,對於責任誰屬亦各執一詞,但考慮到以色列和哈馬斯目前正處於軍事敵對狀態,類似的事件發生不應叫人意外,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難與美以領袖安然會談——無關人身安全,而是政治心理上。

不管拜登是否不忍看見人命傷亡,衝突升級、局勢失控對於華盛頓始終百害無利,遑論俄烏戰爭已經麻煩。對於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勸說,拜登亦都連日升級,由最初提醒對方不要佔領加沙,到後來明言不能被憤怒沖昏頭腦,美國在「九一一」後便曾經犯錯。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0月18日訪問以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親往接機。(Reuters)

摒棄東方主義 尊重中東發展

小布殊在「九一一」後揮軍阿富汗,繼而入侵伊拉克,不但生靈塗炭,亦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更加引發伊斯蘭激端勢力的仇恨,埋下極端恐怖組織ISIS的伏線。但與其說是義憤填膺,美國的中東政策更應該說是出於一己私利,未曾想過當地人民的生活福祉以至經濟發展。薩伊德之所以在四十多年前提出「東方主義」學說,正是由於他作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美國生活及教學的經驗令他深刻體會到歐美社會的主觀視角偏差。

薩伊德當年曾經寫道,「中東現在被認為就是大國政治博弈、石油經濟,以及粗疏地對自由民主的以色列、邪惡、極權和恐怖主義的阿拉伯二元對立。」幸而到了近年,作為遜尼派大哥的沙特阿拉伯銳意發展創新科技、金融投資,阿聯酋在旅遊業及房地產上亦積極有為。歸根結柢,國與國的意識形態分歧並非無可消弭,合作發展必然比起零和對抗更有裨益。以色列繼於2020年與阿聯酋建交後,現在跟沙特阿拉伯亦已非常接近成事;沙特和伊朗今年3月在北京亦同意恢復外交關係,並已互相重開大使館及派駐外交大使。

以色列自2007年起封鎖加沙,令當地二百萬巴勒斯坦人儼如活在大型監獄之中,這不但是對人權嚴重的侵犯,亦只會令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種族仇恨日益加深。哈馬斯的襲擊固然不可接受,但他們得到巴勒斯坦人的容忍甚至容許並非無因。美國不論是對以色列每年數以十億計的軍事撥款,抑或對巴勒斯坦難民的援助,同樣無助於化解困局,反而只會永無止境地延續下去。唯有當我們倡導中東國家合作發展,公平地共享繁榮進步,以巴才能走出新仇舊恨,看到兩者不但可以和平共存,甚至能夠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