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拖得就拖的《拖政報告》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施政報告》的傳統特色是「施」字換上「手部」變成「拖」字,特首李家超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其實也跟隨。這個傳統由曾蔭權時期開始,看看那時候的《施政報告》,承諾什麼地區行政、地區小特首、推動電動車、環保、創科、文創產業等等,都是講得出做不到,拖拖拉拉。唯一沒有拖的是大型基建工程。嚴重超支至500億的西九文化區,884億的高鐵、971億的沙中線等大型基建,可以說是曾蔭權唯一達到的工作。

2003年落實「自由行」後,特區政府沒有做任何措施。後來製造民怨,搶奶粉、搶物資,人流增多、文化衝突等釀成中港矛盾,就是因為政府沒有好好施政,只是在拖政,拖出一堆問題。而自由行也引入了一大堆「拖喼」旅客,在香港街頭拖來拖去。

香港發展到今天這個狀況,不是沒有原因。曾蔭權時期《施政報告》變成《拖政報告》,梁振英上場後想有作為也很困難,因為「拖」變成了一個習慣,整個政府體系習慣了拖。程序繁多,申請一個項目需填繁複的表格,只着眼小數目,大數目如基建嚴重超支卻根本無人在處理。香港的財務管理和法規落後,法律體制追不上創科時代步伐。

特首不想拖,官僚卻慣拖

特首李家超十分清楚這問題,所以不是李家超想拖政,而是整個政府制度已經是一個拖拉機式的拖,不得不拖。李家超也只可以用拖的方法,拖得就拖。用3小時20分鐘宣讀今年的《施政報告》,像和尚唸經一樣沒有什麼驚喜。有幾多項會做到?有幾多項是以無結果為目標地拖?例如生育政策,用二萬元鼓勵生育有效嗎?當然沒有效用。影響香港生育率,尤其是導致低收入階層生育意願下降的是房屋問題。

以前石硤尾屋邨至少是個社區,就算單位內環境擠迫,也有一些公共空間可以歇一歇。現在劏房是比籠屋更惡劣的居住環境,是一個社區民生問題。派二萬元做一些小修小補,不能真正提高生育率。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也說生育獎勵金不會馬上見效,當房屋問題未解決之前,獎勵金然不會見效。

今年《施政報告》最大的德政,就是沒有把交椅州人工島工程強行上馬。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和「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為項目尋求不同的融資方案,這個做法是正確的。政府應該先發展北部都會區,人工島可交給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等進行研究,探用什麼創新工程和填海技術,而不應該在工程技術未確定之前,強行上馬。所以,發展人工島不是重點,發展北部都會區才實際可行。

回歸後地產商囤積了大量土地而不發展,應該怎樣拓展,怎樣加快速度去發展,才是重點。上海推動創科, B站(嗶哩嗶哩)和小紅書都在上海設總部。上海還有生產Tesla的車廠,也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創科企業。香港基本上沒有,出名創科公司的總部都設在深圳,例如DJI(大疆)、華為、騰訊、比亞迪等大型企業,總部都設立在深圳而非在香港。如何能夠令香港有真正的創科發展?《施政報告》內提出的只是長遠的願景和藍圖。

樓市也是拖一拖,做一些小小的鬆綁,這些動作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嗎?可是,李家超不拖下去也不行,因為以目前政府的團隊,要他們大展拳腳也沒有能力,因為目前大部分官員習慣了用文件處理問題,而不是用研究解決問題。政府官員缺乏研究的能力和研究的習慣,很多時候都是Lip services(口頭敷衍的表面功夫),依靠人頭流量的數據︰舉辦一次活動和會議有多少人參與?網頁有多少人瀏覽?數量多便可以作交代。

例如,投資推廣署真正吸引了多少企業來香港投資?濕濕碎碎的投資項目根本就不需要勞師動眾找投資推廣署來推廣。創科要做出規模,其實只要有一間大型龍頭企業真正在香港落戶,舉例讓小米在香港科學園內設立一所大型科研總部便成。現在的運作是有外國創科公司願意來香港投資,投資推廣署轉介到科學園,科學園向這間創科公司交出一大堆申請表格。真正的創科公司不會填這些表格,因為表格內要求的資料根本不切實際,例如預算有什麼量化的成效?將產生幾多效益?這些數字都是虛的。想要真正落實的話,只需要有一個實體的空間讓公司實實在在地研發便可。

順豐速運是中國物流業的龍頭企業,本來是在香港發跡的公司。為什麼順豐不在香港設立基地,和大學合作從事大數據研究?順豐已收集的大數據如何轉化為一些有用途的經濟數據和資源?這才是一個實際的產業。但現在香港的情況是在程序主導下沒有結果,只是程序繼續執行下去、表格繼續填下去。

被動式管治造成「拖政」

「拖」是因為特首李家超無能嗎?當然不是。看看過去的《施政報告》,都是講得出做不到。舉一個簡單例子,上環文武廟旁邊的空置校舍,2011年的《施政報告》已經計劃要興建青年旅舍,為何十二年後仍然未成事?反觀由地產商支持興建,位於元朗的青年旅舍「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今年已經入伙招租。官商勾結是不是問題?若果勾結得好,對市民有利,就不是問題。現在香港的問題是「大家都不Happy」,其實做官的也不太Happy,因為沒有太大滿足感。他們的存在感也是依靠做一些儀式典禮而產生,官員不是實實在在建立有信譽的團隊去建設香港。

若果對照一下過去二十多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措施,做一個分析和總結,便會發現很多都是「講得出做不到」。例如2009年《施政報告》已經提出推動電動車,但到了今天,香港的電動車發展比內地落後,電動車的充電站不足,全港只有5,434個公共充電器,而深圳的充電站約12萬個。問題出在哪裏呢?就是因為倚靠程序,被動式管治,什麼都要你申請填表格。

系統性一點來說,香港未來要處理幾個重點問題︰

第一是政府應用科技問題。「李家超成立了「數字政策辦公室」,專責制訂政府數據治理及資訊科技政策。這是《施政報告》其中一個重點。辦公室的結果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就是檢討目前落後的法例,引入電子化。交通警察發違例告票為什麼需要攜帶一個小型打印機,在現場打印告票?這種荒誕情況就涉及法例問題。又例如,政府招標可以接納電郵入標而不需要實體文件。政府招標制度在創科範疇裏如何能夠達至一個更有效、更符合科技的招標過程也需要研究,這是一個財務問題。前者是律政司的工作,後者是財政司的工作,而具體執行需要由政務司統籌和配合。

第二是劏房問題。劏房問題不應該再拖下去。其實只要政府願意花精神去處理房屋條例、屋宇署條例與及地政總署條例,好好規管居住房屋的最基本要求,不只是規範劏房,還要着手規範那些不正常的豪宅設計。房屋條例的創新,規劃條例的改變,才能真正有效根治不正常的劏房問題。甚至應透過建築物條例規管「微型房屋」。以法治港是最有效的方法,政府應該先處理好房屋條例問題這一方面需要屋宇署主力推動。

第三,政府開設了那麼多辦公室,它們的官員資格是什麼呢?是首長級(Directorate) D6、D7還是D8?這仍然是一個謎。若果官階不高,辦公室只是一個統籌。統籌即是什麼?即是沒有賦予權力去做實事。

《施政報告》需要有重點,不是像仙女散花一樣,什麼都說要做一些。李家超回應社會是否出現信心危機問題時,強調不要「自己嚇自己」,但若果到深圳看看,現實是很多香港人已經慢慢北移。一批人移居歐美,另外一批人北移,這是一個現實。就算你開放大學,吸引很多內地生來香港讀書,他們是持什麼成績的學生?以前香港的大學都是吸納內地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近年錄取的仍然是這種高質素嗎?特首有沒有聽過有些內地學生不懂英文也來香港讀書?有沒有聽過學校為了收取學生的學費而沒有把成績差劣的學生辭退的情況?

李家超當然要唱好香港,這是特首的責任。但是也要面對現實,不是自己呃自己、不是妄自菲薄。香港特區政府應該面對香港落後的現實、面對香港政府落後的現實、面對香港落後管治的現實。

施政報告需要創新

為了避免墮入《拖政報告》的傳統,《施政報告》要創新,不只是創新,而是需要有一個突破,例如把特首《施政報告》變成了《特首工作報告》,踏踏實實說特首達成了什麼工作,各司各局完成了什麼工作,目前特首李家超提出的KPI (關鍵績效指標),其實對市民來說也不知道是什麼?現在每晚你到灣仔、尖沙咀一遊,一片死寂。反觀深圳夜夜笙歌,歌舞昇平。這個轉移不需要用KPI也可以看出來。

政府要知道現在很多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是由於牌照規管繁多、政策僵化。香港要破除固有落後框架,特首首先應該要做幾件事情︰

第一,《施政報告》改名為《特首工作報告》,踏實一點,讓市民清楚一點政府的運作。

第二,由明年開始不要派紙本的《施政報告》,這樣違反碳排放的原則,也浪費很多紙張。應該推動電子化,透過電子化去派發《施政報告》。

第三,政府應該重新檢討香港「亞洲國際都會」品牌的飛龍標誌,這個標誌由2001年沿用至今。其實,香港貿發局、旅遊發展局、政府新聞處推廣香港的方法都非常老土和落後。前特首林鄭月娥花了幾千萬元聘請一間英國頂級的公關顧問公司為提高香港聲譽做報告,應該選取報告某些部分,公開讓市民參考,知道這幾千萬元花在哪裏?

李家超作為特首並不容易。香港雖未處於Titanic(鐵達尼號)的下沉狀態——因為有國家在背後支持,但香港始終是一部非常落後的386電腦,就算不停加RAM加Hard Disk,也不能夠改善。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更換「一國兩制」的管治核心,這是「一國」需要思考的問題。

估計未來兩年就算李家超想大力推動改革,他也會有板有眼地保持一個穩定狀態。若果香港是一隊足球隊而李家超是領隊的話,他面對很大的困難,若果全隊都是後衛或「執波」,根本就沒有入球勝利的把握。所以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穩定。而「拖」也是另外一種穩定,因為改革一定會帶來陣痛,陣痛一定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所以《拖政報告》拖得就拖,也許是李家超目前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