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網絡上什麼聲音都有,嚷幾句「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不足為懼。然而,據報銀行高層閒來沒事放大假,證券經紀上班看戲不在忙,那麼社會擔心香港淪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也不足為奇。

有輿論獻計政府正面反駁,而官員亦的確作了回應。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撰文〈久經歷練的國際金融中心〉,表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並臚列出證券市場總市值、管理資產規模等數字,表示「我們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一座高樓或一塊石碑,施加壓力即可使之倒下」。

然而,去年香港仍處疫情之中,同比數據有多大參考價值,不是沒有疑問。而且局長雖謂「政府會聯同各監管機構,不斷推動落實新的政策措施及項目,堅持國際化特色,繼續融通中外資本,為市場可持續發展增添新動力」,但未提具體政策便僅此擱筆,市場之憂始終難以平息。

至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的網誌只表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環球政經局面錯綜複雜,香港作爲細小、全開放、外向型的經濟體,外圍變化對我們的影響巨大,我們必須努力尋找新夥伴,開拓新市場,增強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韌性」云云,說法同樣空泛。

問題在於,第一,市場以至各界信心動搖的成因何在?是否列幾項數據就足以消除憂慮?第二,即使從數據來說,目前香港的金融業仍有相當規模,但成為「遺址」總有一個過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否正受動搖,走向下坡?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我們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一座高樓或一塊石碑,施加壓力即可使之倒下」。(資料相片/黃浩謙攝)

認真看待「遺址論」,或惹危言聳聽、「唱衰」香港之罪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難道不需要居安思危,慎防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沒落?更何況香港的經濟、金融表現現在也稱不上是「安」。用老旗手任志剛的話說,香港應該想辦法轉危為安,而不能只知「唱好」。

今年以來,香港IPO集資額已跌出全球五大,失去上市集資的吸引力,是不爭事實。服裝零售平台Shein計劃赴美上市而不是香港,雖然財庫局前局長馬時亨反駁「遺址論」,卻連他也坦言富衛保險因為香港股市不振因而擱置上市計劃。問題如何解決?政府8月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由證監會前主席唐家成領導,但下調股票印花稅顯然不足挽回頹勢。

以數據論數據,香港上市公司的股價持續偏低,多隻恒生指數成份股的市淨率低於一倍,港大經管學院去年的《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便曾經形容為「生不如死」。撰文的學者直指,「估值持續偏低問題在香港市場是普遍而持久的現象,見證投資者對於香港上市公司存在系統性擔憂」。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PRIORITY亞洲峰會」首次移師亞洲並選址香港,象徵着香港聯通中東和亞洲兩個地區的重要地位。(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面對東南亞和全球南方國家等新興市場的冒起,香港政府誠然已在竭力拓展與亞洲、中東夥伴的關係,吸引新資金,沙特阿拉伯未來投資倡議研究所(FII)在本星期四至五亦將會在香港舉行首屆「PRIORITY」亞洲峰會。但市場注視的始終是香港能否吸引列沙特阿美來港上市,區域綠色中心、知識產權、技術交易中心等是否有具體成績。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到「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香港能否把握機遇,仍得看我們有沒有居安思危、轉危為安的能力。國內正在擴大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拓展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考察的上海,亦正在增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香港更加不可能「食老本」。現在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不久將來會否淪為遺址,從來都沒有人能夠「寫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