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林鄭增教育開支五十億 莫遺忘默默付出的一群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日(6月11日)一名女教學助理於大圍墮軌身亡,縱然自殺原因未明,但不少人認為與教學助理的工作壓力、待遇有關。教學助理職系本來是為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而設,但時至今日,教學助理卻淪為「廉價勞工」。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承諾,在上任後每年增加50億元教育經費,她在思考如何善用這筆開支提升教育質素的同時,不應遺忘多年來為香港教育默默付出的教學助理。

大圍港鐵站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表示,直至2031年,鐵路佔公共交通的比例,會由現時的37%增至約4成。(資料圖片)

制度原意被扭曲 教學助理淪廉價勞工

追本溯源,教學助理職系始於2000年,當時政府為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遂每年向學校撥出四十五萬至五十五萬的「學校發展津貼」,學校可用於聘請文員以及教學助理。設立教學助理的原意是為教師提供文書、行政、教育上的輔助。由於該職系的學歷要求相對低,故及至現時,其入息中位數仍不過為12,000元,遠比文憑教師的約26,000元入職薪金為低,部分教學助理的薪金,甚至及不上校工。

教學助理的薪金不高,卻頗不乏應徵者,當中不少更擁有學士、乃至碩士學歷,原因是近十年來學生人數下降,教席減少,不少有志教學的大學畢業生只能退而求其次,出任教學助理,期望待學生人數回升,又或是遇到教席空缺,可以升任教師。當中,有小部分人固然教師夢成真,然而,更多的卻在任職數年後,才發現是南柯一夢,蹉跎了寶貴的年輕歲月。

在一般學生眼中,教學助理與阿Sir、Miss無異,然而,兩者的待遇卻相距甚遠。

低薪的大打雜 教學助理的宿命

畢業生明知薪水微薄也甘於投身教學助理,自然滿腔熱誠;然而,在不少學校眼中,教學助理只不過是廉價勞工。

教育局每年均向學校撥出多項款項,例如生涯規劃基金、語文教育基金等等,只要名義上合乎基金目的,學校可以自由運用這些款項,以教學助理的名義聘請人手,由於缺乏監管,教學助理的工作性質又含糊不清,由是出現了種種荒謬的情況。

其一,教學助理在不少學校眼中,已儼如廉價教師。事實上,這問題在教育署甫推出學校發展津貼時,便開始出現。由於不少教學助理具備本科學位,符合教育局對暫准教員的要求,不少學校樂意聘請他們,讓他們入班教學,個別例子甚至允許教學助理暫時充當班主任。學校名義上給予他們教學經驗,實質上他們工作量與常額教師相差無幾,甚至更為繁重,薪金卻遠不及教師,無異於廉價勞工。部分學校為節省成本,更加以一個學位教師的資源,用於聘請三個具備教學資格的教學助理,將他們「用到盡」。

其二,由於撥款規定在限期前用畢,不能累積,部分學校為用完剩餘金額,會將基金化零為整,用於聘請一名教學助理。舉例來說,若然學校分別以通識、數學、英文、生涯規劃、融合教育的撥款來聘請教學助理,為切合基金名目,教學助理需肩負上述各科的雜務,令他們的工作量更加繁重,不少都要無償超時工作。

其三,現時教學助理的工作性質含糊不清,有部分教學助理被分派瑣碎工作,例如為教師購買早餐,或在假期維修學生椅子、桌子,也有部分負責在學校自修室看管學生,在部分收生不足的學校,教學助理更淪為推銷員,需北上招收雙非學生,又或是在教育局服務處門外派發單張。由於教育局一般只循文件監察學校的資源運用,故學校只需要在文件列明教學助理的工作性質,即可避過監管;現時部分教學助理的工作性質,與其名目相距甚遠。可以說,教學助理有時可以是教師、有時是教師的私人助理、有時是校工,甚麼都是,又甚麼都不是,淪為廉價「大打雜」。

不少學校都要求教學助理入班教學。

人手錯配、造成剝削 局方政策亟待檢討

現時教學助理職系的狀況並不理想。但無可否認,教學助理職系有其必要,不應輕易廢除,例如部分學習差異較大的學校,確需要教學助理入班指導學生。然而,此制度已然弊病叢生,教育局對此責無旁貸,必須盡快修正,以保資源運用得宜、防止剝削問題出現。

教育局首先要做的,是設立教學助理的薪級表,提升教學助理的待遇,同時訂明其工作性質,若然學校要求他們負起入班教學的責任,就應向他們提供教師的薪酬待遇,以防「廉價教師」的情況再出現。

林鄭月將承諾上任後每年增加50億教育經費。

定立指引、加強監管 防止悲劇重演

在另一方面,教育局為保資源有效運用,必須要加強監管。現時,教育局一般只作「紙上監管」,事實上,只要教育局進行突擊檢查,定立明確罰則,即可加強阻嚇力,防止校方濫用資源,將輔助教學的教學助理用作「學校雜工」。

然而,最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有清晰的階梯,讓有志投身教育界的教學助理,透過進修、取得相關專業資格,成為一名教師。7月1日即將來臨,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競選時承諾上任後每年會增撥五十億教育經費,增加常額教席,與此同時,她亦須深思如何讓具備專業資格的教學助理,能夠發揮所長,讓他們有機會晉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