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基建等於「大白象」 反對派危言聳聽?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發展局副局長馬紹祥在網誌中指,基建工程推動經濟發展絕非「大白象」,質疑反對聲音是危言聳聽。的確,香港今天的成功,優秀基建的工程功不可沒,但推動基建不等同容讓各種工程亂象頻爆。市民眼見工程不斷超支、高估用量,令公帑枉花,自然對基建工程產生負面觀感。政府官員向市民扣上「逢基建必反」的帽子之前,更應反省自己的評估、監督工作,是做得如何一塌糊塗。

馬紹祥認為,跨境基建目的是加強本港與外部的連接性,長遠有助增加本港競爭力。(資料圖片)

錯不在大型工程 錯在超支欠監管

誠然,一些造福民生的基建工程,成效未必能夠短期內見到,討論以及動工初期會招惹爭議,如果一有反對聲音,政府就煞停工程,並非負責任政府之舉。馬紹祥以當年的機場核心計劃為例,在討論初期也被指浪費公帑,更要求擱置,但現時證明公帑花得其所,並非「大白象」。

被認為是「大白象工程」的高鐵,其造價已升至高達844億元。(資料圖片)

他說出部份事實,但卻未說出事實之全部,就是近年社會對大型基建往往存負面觀感,甚至先入為主地視基建為「大白象」,皆因基建工程嚴重超支已經成為常態,政府只會不斷向市民「打荷包」,以公帑填補龐大的超支金額。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蓮塘/香園圍口岸,還有其他大型項目,每個也超支數十甚至過百億元,甚至不斷增加。一個又一個的大型基建淪為深不見底的錢坑,港人怎不氣憤? 

延伸閱讀:香港八大基建大白象超支近千億 政府監管不力由公帑埋單

低估使用量有前科 擔憂重蹈覆轍有理

一些市民認為基建等於大白象,更因為其使用量嚴重偏低,與政府當初描繪的弘大構想嚴重走 樣。馬紹祥再舉西鐵為例,初期乘客量不足,但現時已成主要交通工具,乘客不時逼爆車廂,但他卻隻字不提深港西部通道的低估個案。政府曾估算,耗資32億元的西部通道,2007年通車初期的來回每天平均行車量會有28,400架,2016年升至80,000架次,但結果2007年啟用以來,用量一直比預期低,本年3月每天行車量只有12,538架次,連起初估計也未達到。

因此,馬紹祥只提西鐵的成功不提西部通道的嚴重失誤,實有「隱惡揚善」之嫌。而且當深西通道仍然未曾用盡,社會擔心興建中的港珠澳大橋會否步後塵,同樣嚴重高估使用量,亦非無理。

朱凱廸(右二)稱,立法會不是橡皮圖章,公共資源要「應使得使」,不是用來做「大白象」。(何宛兒攝)

令市民更加難以接受的是,政府官員對基建工程的種種失誤裝作事不關己,反而視社會上批評政府監督不力的聲音為「危言聳聽」,猶如賊喊捉賊。要知政府對各項基建的規劃與工程進展,本來就負有監督的責任,但當工程嚴重超時超支,政府高官往往兩手一攤,就將其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反過來批評立法會議員阻礙追加撥款申請。明明是政府監管失職在先,官員卻扮成受害者,向議會、社會不斷苛索,豈有此理!

指責立法會民間前 政府須先自省

基建超支、低估用量,加上近期爆出港珠澳大橋檢測報告造假問題,重重打擊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基建開支來自公帑,因此,市民和立法會議員責成政府嚴格跟進,要求不超時、不超支,是應有之義。香港雖是行政主導,但不等於行政霸道,當立法會是提款機、當市民是應聲蟲。馬紹祥是工程顧問出身,監察工程理應比市民更熟悉,更認真。如果他要批評外間誤導,他和其團隊先要停止推諉塞責,反省政府近年的工程監管水準是何其差劣、相關官員的態度是何其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