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寶龍訪港|香港需要的「破」與「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問題導向」是中共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論,源自「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既然是「問題導向」,就需要先研究當前的「問題」是什麼,中共研究問題的「看家本領」是調查研究,中央港澳辧主任夏寶龍在短短十個月內第二次來香港考察調研,目的當然也就是要實地研究香港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問題有主次之分,也有真假之別,如果捉錯重點,即使如何用心尋求解答,也是徒勞無功。對於夏寶龍此次考察的主題,本地輿論共識是經濟民生,這也是香港社會當前最關切的議題,但夏寶龍真正需要了解的問題是什麼?是要親自看看香港經濟與民生有什麼困難?還是要探討香港需要什麼對策?從他在兩次考察之間處理香港事務的言行來看,它們顯然都不是重點。

過去十個月內,夏寶龍與其他中央港澳辦官員頻繁接見香港不同領域的人士,對香港面對的困難必然已有相當了解。至於香港應該怎麼辦,夏寶龍去年12月22日已在全國港澳研究會十周年大會上給出方向,要求特區政府「把有爲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着力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夏寶龍選擇在新一屆區議會選舉結束後發出這番話,本意是提醒治港者香港的治理體系已經完善,接下來必須對症下藥,用實際行動展現治理效能,然而,香港各建制力量的公開響應或解讀都把講話的重點放在新任區議員責任或《基本法》23條立法等方面。站在中央的角度,必然要在追問,香港為什麼不說不做,是不敢說不敢做,還是不懂說不懂做?套用一句廣東俗語,我已經幫你捉到鹿,點解你都係唔識脫角?

「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是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出席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慶典時提出的要求,「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則是他同一年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對香港提出的要求。熟悉中國政治的人都知道,中國共產黨很習慣用「破」與「立」之間的對立統一方法去解決問題,但中央傳統上不願意就香港內部事務直接表達要求,而是採取勸喻或提醒的方式,因此,這兩個直接挑明行動目標的「破」絕不隨意。

早在習近平提出兩個「破」之時,《香港01》就已明確指出,香港需要準確掌握「破」與「立」的關係,才能更好地掌握香港困局的深層次原因。眾所周知,商界是香港既得利益的核心群體,也就是「藩籬」的製造者,同時也是深層次矛盾的結構要素,成為兩個「破」的對象。但「破」不是針對商界,而是針對與其緊密相關的「藩籬」和「深層次矛盾」,而且不會是「破而不立」,而是必須「破立並舉」。

說到底,「立」也離不開商界的參與,但政府才是關鍵。政府如何「立」?夏寶龍說得明白,要把有爲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土地問題是香港深層次矛盾的癥結,也是認識政府與市場如何更好結合的基礎。大家都知道香港的住房困局不是因為起不了樓,而是因為沒有地起樓,然而香港並非没有地,既然新界到處都是農地和棕地,為什麼政府依然無法獲得建屋土地,置業人士需要付出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價格,但居住面積卻小得可憐,消費者要負擔昂貴租金,吃頓飯比到深圳消費高一大截?

一些人認為政府主導土地供應是破壞自由經濟,這是對窒礙土地供求平衡的錯誤認識。香港土地供應長年由地產商主導,但並沒有解決香港的經濟問題。事實上,自由經濟從來不是沒有了政府,讓地產商獨大。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理運作與交易,都必須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為此提供合理環境的只能夠是政府,地產商不可能越俎代庖,亦不願意承擔經濟滯後的責任。

香港政府本來就擁有土地供應主導權,《基本法》規定了香港是行政主導體制,香港法律、政府擁有的權力都保證了政府擁有土地供應的主導權。荒謬的是,政府迷信「大市場」,主動放棄調節市場的能力。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作過重奪土地主導權的明確表態,但若以其後一年多的「結果」來看,力度仍遠遠不夠。

有序釋放土地供應,有利於市民置業和居住,有利於發展創科,有利於引進戰略型外資及內資,有利於降低中小企業的營商成本,甚至降低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改善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這都是有為政府題中之義,落實行政主導與土地供應主導權是起點,也是破除既得利益藩籬與破解深層次矛盾所必須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