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勿讓空地曬太陽 拆牆鬆綁振經濟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林家茵

漫步春季的維港兩岸,處處能感受到活力氣氛,數百個teamLab的夜光蛋、「梵高.樂印」藝術展覽、Art Central等一浪接一浪。與此同時旅遊業復蘇亦捷報頻傳,訪港旅客人數穩步上升,政府下一步擬部署在維港海濱設餐飲零售娛樂區,進一步谷高人氣。其實除了官方的活動外,還有很多市區的空地受條例限制,大部分時間處於閒置狀態,政府可考慮加快拆牆鬆綁,放寬相關空間限制,檢視管理模式,讓公私營協作打造亮點,舉辦豐富活動,提升香港旅遊業及城市形象,從而帶動整體的經濟效益。

根據旅發局數字,今年首季訪港旅客達到1,123萬人次,比去年第四季的1,068萬人次進一步上升,顯示旅遊業復蘇勢頭強勁。而内地農曆新年黃金周期間,整體訪港旅客數亦達到2018年同期水平,種種好的跡象均令人感到鼓舞。此時正應該趁熱打鐵,推出更多元、更具吸引力的活動,既增加來港旅客的體驗,亦吸引港人周末留港娛樂消費。

政府全力推動盛事經濟,但這些盛事大多在尖沙咀、金鐘、中環海旁,場地分散,較難帶來直接的商業或經濟價值,變相吃力不討好,無法將人氣變成財氣。其實香港還有很多休憩用地由康文署負責管理,但不允許設立任何商業或非商業的攤位,完全使用公園管理模式。即使是城中其他私人發展的公眾休憩空間,無論是舉行商業或非商業活動,都受到嚴格的條例限制,或需要提前向相關署方申請,大大限制其靈活度。

以維港為例,政府近年致力發展海濱長廊,但硬件成形,軟件卻未跟上。有立法會議員已經提出,作為香港最大亮點的維港兩岸,消費項目不夠多,而康文署亦無商業或者產業化概念,他們希望適度配合市場運作的節奏,檢視相關政策,跟上時代步伐。而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亦建議,在海濱引入商業設施的時機較為成熟,可以展開官商民合作,讓政府與發展商或團體協商發展。

對於如何充分利用閒置的公共空間,美國有現成例子。在紐約市中心的Bryant Park,亦由一個名為Bryant Park Corporation(BPC)的獨立機構管理,他們與企業合作為公眾提供設施及娛樂項目,公園內也有不少咖啡店、熱狗車等的商業元素。

而内地在疫情之後,也發展出蓬勃的地攤經濟,更以新型市集形式出現。在上海及深圳不少鬧市街區,不時會見到主題豐富的市集,上海政府更在2022年修改市容環境衞生的相關條例,劃定公共區域可用於從事設攤經營等活動,探索利用公共區域有序發展夜間經濟、體驗經濟等,讓該些區域更貼地、更聚集人氣。而深圳也在去年從條例上放寬擺攤限制,出現了鹽田區沙頭角的「小港夜」夜市等網紅市集。可以看到,靈活運用公共空間及加入適量商業元素已經十分普遍,且可擺脫單一化及過時的經營方法。

香港要更好融合旅遊推廣,地盡其用,發展局及相關部門一方面可研究靈活開放海濱用地,例如觀塘、北角、紅磡等海濱空地,是否可以考慮改變純海濱用途,引入營運者加大投資,最終達到連點成綫的效果,在海岸綫造就更多具有特色的地標區域。另一方面,還可考慮開放更多市區的閒置空間,例如充分利用部分康文署或其他政府部門管理的休憩用地、商用物業對出的空地等,以便各方可舉辦更多元化的活動,吸引港人和遊客打卡、消費,這不僅能夠善用土地資源帶來人氣,亦激活零售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達至提振經濟的目的。

盛事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讓全社會有錢賺,無論是公營、私營、市民都是城市的持份者,大可各盡其力、合作共贏。

作者林家茵是地產代理。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