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炒冷飯式規劃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用「炒冷飯」來形容北部都會區(北都),完全不過份。由幾家相同的顧問公司和同一類型工程師,以大型交通基建工程主導的格局去規劃,不是由「內容」主導。當中更有一些離奇的地方。數碼港其實做得不太成功,為什麼又要把流浮山變成數碼港二號?

北都目前的問題是沒有實質內容,只有一大堆「炒冷飯式」的口號。提供80公頃用地建「北都大學教育城」,大學城這個概念已經炒了幾年,放進規劃並沒有什麼新意。除非美國史丹福大學落戶香港,興建香港史丹福大學AI樂園,那麼它就有真正的突破。或者是讓大疆創新(DJI)在新界北區興建無人機城,整個新界北區由DJI負責規劃。又或仿效豐田(Toyota)在日本靜岡縣興建智慧城市「Woven City」那樣,讓小米(Xiaomi)設置北區創科生活圈。由科技公司主導地產,而不是地產主導科技。

香港目前的問題是傳統地產模式過分主導。香港地產模式就是高速興建基建之後就起樓,起樓價二萬五千元一呎的豪宅。產業基本上只是配菜,主菜就是地產。這種豪宅式規劃需要適可而止。北區現在最缺乏的是有亮點的規劃。根據綠色經濟觀念,北區應該保留漁塘、研究太陽能源、興建濕地保育公園、發展生態康樂旅遊圈,開發大鵬灣和印洲塘等地的生態旅遊項目。但看看發展局發表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都的預想圖又是起樓模式,只有一大堆樓宇而沒有「內容」。

北都需要的是真實內容,真正讓國際公司落戶香港。政府可以和Microsoft商談,或是日本企業、內地科技企業,又或是請科技大佬郭台銘在香港開設科研基地和高科工廠。香港政府有能力去洽談嗎?有勇氣去洽談嗎?

炒冷飯式管治到頭來就只會玩捉蟲遊戲。成功舉報濫用公屋最高可獲3,000元獎金,預料每年獎金開支約390萬元,政府說符合成本效益。三百萬和一千億的赤字,「蚊骴和牛骴」、「贏粒糖輸間廠」的模式,正正是香港炒冷飯式的管治問題。

有些人會走出來說︰「你只會批評,做的又不是你。」這不是批評與做不做的問題,批評就是批評,做就是做。做不做當然都會有人出來批評,但現在的批評是說出一個事實︰「炒冷飯式」的北都規劃並不能改變香港目前的單一地產產業架構,它只是進一步引進舊地產模式。就算由香港和國企或內地地產商一起發展,也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真正產業在哪裏?如何去開拓產業?

流浮山出名海鮮養殖,尤其養蠔事業做得很成功。它應該做成綠色漁農經濟文旅格局,但這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去研究和規劃,是辛苦錢,不是香港習慣了的快錢模式。不是政府興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基建之後,馬上出售豪宅,等人購買。

香港和內地一樣面對人口結構老化問題,最搞笑的是政府竟然在這時候想出貼錢模式的「教育經濟」,目的只是吸引學生來租樓,政府用低學費補貼地產租樓市場。什麼事情加上「經濟」兩個字就等於經濟,諸如「盛事經濟」、「體育經濟」和「熊貓經濟」,這種做法也是另外一種炒冷飯。

最大的問題是目前政府有沒有智庫研究實力。內地有發改委、社會科學院、各省各市的大學設有各種研究中心。香港是如何做研究的?有很多問題都是避重就輕,政府面對千億赤字的問題,卻好像對解決方案毫無頭緒。「開源節流」這四個字大家都知道,但怎樣開源?如何節流?

香港目前有科學園、數碼港、生產力促進局,這三個機構的功能有所重疊。真正有創科產業功能的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https://www.astri.org/tc/ 。為什麼不強化應科院?把它做大,變成一個由香港創科人才主導,能夠真正提高產值的機構。現在資源重疊,政府有力量去重組和重整嗎?若果不進行重組,又如何能夠真的減低赤字?若果只是等運到,以為全中國一簽多行便可以解決香港政府的財政問題,便真的不太了解國情了。目前香港的情況是系統性落後,不是一簽多行就能夠真正解決的。

貿發局目前的運作模式有沒有充份發揮能力?貿發局舉辦香港春季/秋季電子產品展,又能否爭取辦一個亞洲版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我們看見香港國際機場人流很多,2024年機場客運量約5,010萬人次,相比2023年飆升77.1%。機場第三跑道啟用,未來發展如何?航天城(Skycity)的結合零售、餐飲及娛樂設施、辦公大樓及酒店的大型綜合發展項目,如何把它做大?成為具吸引力的文旅資源?

香港政府以為錢花得多就是成功。西九文化區造價花了500多億,但沒有功能效益。社會有得益嗎?香港文化藝術界基本上是沒有得益,得益的只是一小撮和香港完全無關的海外人士和人士。這種說法又有人說你不夠國際化,但是國際化並不等於要花這麼多錢。把本地藝術矮化,本身是不正常的。

香港目前的炒冷飯管治模式,原因是缺乏真正的調研與及智庫。那麼特首政策組在做什麼?政府2021年成立的公務員學院又在做什麼?香港主要的八家大學,除了跟隨政府指示競爭之外,又可以做什麼?

「集思廣益」這四個字很容易講,但能否集中力量去做一件實質的事情?讓市民覺得政府不是在炒冷飯,才是目前特區政府面對的最大一項挑戰。而這項挑戰是一個觀念問題,觀念改變了,做一件事情能令市民感受到。例如政府宣布夜繽紛改革成為小販市集,那麼它便能夠令市民真正感到得益,令香港管治突破過去三十年地產主導的模式。

市集小販的數量看似很少,但是食環署的小販管理隊2024/25年度的預算為25.1億元。25億元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這25億元用來發展小販,開拓香港更多元化的文旅資源,相信產生的經濟效益更不只是25億元。政府有這個勇氣去做嗎?哪一位局長會真正站出來負責做這件事?

《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發展旅遊熱點需要新意念和新思想,文旅市集是不是旅遊熱點?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是否需要負起這個責任,辦妥這件事情呢?香港目前面對問題的並不是缺乏機會和可能,而是缺乏調研、缺乏領導實質地把事情徹底做好。卓永興在2022年曾率領跨部門的「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如果副司長能堅持用洗太平地的精神,便能開拓更多資源,創造更多真實的機會和可能,旅遊熱點才能真正長期有熱度。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