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記|丁屋「拆牆鬆綁」搞民宿 或為「城鄉發展」增活力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上周舉辦了「北都未來論壇」,當中涵蓋社會創新、社區營造、文化保育、創意旅遊等多個重要議題,深入探討在「北部都會區」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各方該如何協調城鄉關係,並促進新舊社區的互補及融合,從而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與生命力的社區。這讓我反思到在城市規劃中,其中一個重大議題——城鄉發展。
政府早年着手研究「城鄉共融」政策,帶動社會各界逐漸關注相關發展理念。這不僅是北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將當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關鍵因素。作為北都的一部分,「鄉村式發展」地帶應是當區多元發展的重要土壤。
「鄉村式發展」地帶的規劃用意,是讓原居民在其所屬鄉村內,建造小型屋宇(俗稱「丁屋」),而地下一層則可根據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核准圖限制及法定程序,向城規會申請作商業用途,包括:商店及服務行業或食肆等。早前(3月26日)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結束後透露,會研究容許鄉村發展地帶內的現有屋宇進行更多商業活動,包括經營飲食或民宿等,為鄉村範圍注入新商業活力。另外也有消息指出,當局考慮容許在城與鄉之間的緩衝區、通風廊等設置臨時市集,善用空間之餘,更可增加社區凝聚力。
以北都東北部為例,打鼓嶺一帶共有20多條認可鄉村,分別處於當區四大區域的「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相關自然旅遊資源,如:創新保育政策,活化歷史悠久的原居民鄉村、歷史建築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特色鄉郊旅遊IP;建設文物徑和單車徑,串連各大生態及歷史文化旅遊景點;通過自然保育建設的海岸公園和郊野公園,協調生態旅遊業發展,打造香港獨有的鄉郊特色旅遊。
若政府落實對丁屋政策進行「拆牆鬆綁」,相信許多原居民亦願意投入,開拓民宿、本土特色食肆及零售商店,以善用社會潮流技術,從而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並吸引大量本地及跨境旅客前來造訪。
未來「城鄉發展」的成功程度取決於政府在政策上的靈活性與開放性,作為專業城市規劃師、設計及管理的一員,筆者非常期待當局在不久將來公布相關的新政策,以創新思維規劃北都。
作者黃仲澧,是普縉控股集團規劃及發展部董事總經理、打鼓嶺鄉事委員會顧問,以及香港地產專業發展中心規劃及發展委員會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