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香港又回來了?風雨過後但信有彩虹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颱風「尼格」吹襲下,「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如期於香港中環舉行。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致歡迎辭時強調,峰會舉行寓意「香港回來了」,並稱香港的三大優勢不僅未有改變,而且正在加強。

香港歷經黑暴、疫情連環衝擊,雖然在中央協助下奠定了「由亂轉治」的基礎,但要真正「由治及興」,卻仍需要更多的助力與努力,才能真正恢復國際金融中心的光輝。而除了特區自身的發展挑戰,與會者也提出多種環球經濟的不穩定因素:滯脹、通脹、地緣政治、市場波動等挑戰。

來稿作者:楊莉珊

筆者十分同意余總裁的總結,穩健的金融體系、充滿活力的金融生態圈、香港人的拼搏精神,確實是香港一直以來賴以成功的三個關鍵因素。香港的金融體系之所以在國際素有信譽,得益於特區政府長期堅持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容許資金自由流通,讓國際資金有信心在香港追逐投資機遇。也讓各國金融人才匯聚香港,形成有活力的金融生態圈。再加上香港人的拚搏高效、專業態度,這才讓香港長期享有國際金融中心的美譽。

但筆者認為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才是更核心的成功因素。特別是剛剛結束的中共二十大,為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擘畫藍圖,國家的發展藍圖蘊含很多商機,值得香港商界深入探討。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

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在會上圍繞「一國兩制」與香港金融發展發表主題演講,呼籲世界投資者與香港金融業者要「把握先機,莫追落後」(Go for it, get in front, not behind),主要因為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基石,令本港在享有國家強大發展藍圖與支持,同時享有西方社會熟悉的法律制度與社會氛圍等,為香港金融發展提供「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一無二的條件。

其實,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香港也是國家與世界的「超級聯絡人」,更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國際及內地優勢的城市,無可取代,這些條件都支持香港成為一個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調解院是香港機遇

但空有條件沒有機遇也只能徒歎奈何,所幸國家一直都在發展大局中充分考慮香港的特長與需求:「十四五」規劃在鞏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同時,又提出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新發展方向。外交部與特區政府近日簽署《關於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的安排》,又是一例。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認為此舉體現了國家大力支持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獨特地位,亦標誌着簽署《聯合聲明》的國家對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設於香港特區投下信任一票,爭取將「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的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付諸實現。

除了經濟上看到曙光,香港近期大型活動也不斷,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剛結束,隨即周末有國際七人欖球賽和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多個範疇的國際盛事一浪接一浪。這一系列良好的機遇是否預示著香港歷經三年的風雨,將在颱風過後見彩虹?

筆者樂觀期待,但也必須清醒。雖有國家的大力支持,也欣見一系列機遇圍繞,但政府能否真正落實「良政善治」,才是決定能否將機遇變成果,藍圖變真實的關鍵因素。我們見到新政治環境下,市民普遍給予政府信任與支持,餘下的時間便是政府交出答卷的時間。

來稿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主席。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